1,先唐時期:
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西漢時期。在此之前,不可能有剪紙藝術,但當時人們使用薄料,通過鏤空、雕刻等方式制作工藝品。
不過早在紙出現之前就已經流行了,那就是在金箔、皮革、絲綢甚至樹葉上雕刻、雕刻、裁剪、切割圖案。
在《史記·建通堤豐》中記載,西周初年,將壹片梧桐葉砍成壹塊玉,送給弟弟,於是被封為唐侯。在戰國時期,皮刻和銀箔鏤空雕版都是隨著剪紙壹起被去除的,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
2.唐朝時期:
剪紙在唐代壹直處於大發展時期。在杜甫的詩《彭亞行》中,有這樣的句子:熱湯夠我的腳,紙夠我的靈魂。那時,剪紙招魂的習俗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可見當時剪紙的手工藝術水平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了壹種天地之間的理想境界。
流行於唐代,雕刻的花木圖案具有剪紙的特點。比如現在日本正倉的對陽圖案,就是典型的剪紙藝術表現形式。
3.宋朝時: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職業藝術家。據宋人細心的《武林舊事》記載,此時的杭州有數百個小經濟體。其中,有專門削鈸的,有擅長削各種書法字的,有專門削各種顏色的。
4、明清: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藝術成熟並達到頂峰。民間剪紙手工藝藝術的應用範圍更廣,如民間燈籠上的花飾、扇子上的裝飾圖案、刺繡圖案等。
都是用剪紙作為裝飾和再加工,但中國更多的人是用剪紙作為裝飾品來裝飾家居,美化家居環境,比如門垛、窗花、櫥櫃花、婚禮花、天花板花,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
5.在現代: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
此後,延安陸毅藝術家陳書良、張定、李群、顧源、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並對民間剪紙進行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
創作了大量反映邊疆人民生產、生活和鬥爭的新剪紙。作品采用傳統的民間風格,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
它促進了大眾剪紙的產生和發展,革新了傳統的民間剪紙。1944年,西北民間新剪紙作品首次在陜甘寧邊區展出。拉開了新中國成立後剪紙藝術發展的序幕。可以說,延安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百度百科-剪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