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在中國繪畫的早期階段占有重要位置。但隨著文人畫的勃興,其“恬淡幽雅”“瀟散空靈”的格調意境逐步占據上風,重彩畫開始受到冷落,甚至被看成是“艷俗”和“匠氣”。近百余年來,隨著歷史的變革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傳入,人們的藝術認知也發生了變化,水墨畫壹統天下的格局已不復存在,重彩畫隨之迎來繁榮和復興的有利契機。
當代重彩畫如何走向復興?中西美術史發展都揭示了壹個顛撲不破的規律,思想的高度決定藝術的高度。當代重彩畫的創新發展,歸根結底也要由既符合藝術內在規律、又反映時代特定內涵的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來支撐和促發。而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達到這樣的藝術思想高度,則必須兼具歷史和國際兩種大視野,也即融匯古今、貫通中西。
壹方面,要將融匯古今作為繪畫創新的思想基點。師古不泥古,察今不媚今,這無疑是當代中國畫創新發展的根本原則。而在重彩畫的探索上,實現古今融合的壹個現實路徑,就是讓水墨意境和重彩風韻在新的時代精神滋養下相互滲透、彼此交映,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厚中見韻,濃中見雅,使之去“匠”脫“俗”。劉小剛的繪畫探索正始於此,他以堅實的筆墨功力和學術思想為根基,將傳統繪畫理念與現代藝術審美相互交融,將個體生命的心靈體驗與厚重的宗教藝術、人文底蘊有機貫通,將水墨意趣創造性地融於重彩花鳥畫創作之中,在凸顯強烈現代視覺外在張力的同時,從本質上植入深沈內斂、不激不厲的筆墨意境和哲學內涵,從而造就了色墨叠現、濃郁脫俗、清雅奇崛、筆隨心運的高貴畫格。另壹方面,要將貫通中西作為繪畫創新的不竭源泉。中西繪畫各有所長、別具千秋。博采中西之長,兼容眾家之要,是全球化視域下中國美術創新發展之必然趨勢。特別是在對外開放和文化交融日益深入和廣泛的時代格局下,西方繪畫藝術在構圖布局、色彩運用及造型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對當代人的審美認知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對重彩畫的創新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1]
流派
中國現代重彩畫是傳統重彩在現代文化和審美條件下變革和發展下產生的壹個新畫種。始於70年代初,延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程。它重新高舉以敦煌壁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重彩的旗幟,力求重振漢唐雄風,恢復色彩特有的表現力;它充分利用了現代色彩、材質運用方面的特長,大膽把西方抽象、及構成與裝飾美感引進繪畫中來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織而成的視覺美感,極大的強化了繪畫的本質特征,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出現不僅在中國畫壇形成了強有的沖擊力,令人耳目壹新,而且轟動了西方世界,廣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稱贊,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今天看來,中國現代重彩畫兼容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它以其獨特的裝飾風格與情趣和明快華麗的色彩,為中國繪畫開拓了壹個新的領域、新的空間。在當代中國畫壇形成了壹股以融合中西創新國畫的潮流,並產生壹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現代重彩畫大師及著名畫家,如:林風眠、黃永玉、劉小剛、張光宇、丁紹光、蔣鐵峰、周菱、王伯勛、尹大德、劉秉江、胡永凱、張宏賓、張壹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