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壹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目前中餐通行的規範是:主人座於上方的正中,主賓在其右,副主賓居其左,其他與宴者依次按從右至左、從上向下排列。
1、“主陪”位置:主陪是請客壹方的第壹順位,即是請客的最高職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貴的人。位置在正沖門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莊主,把握本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請客壹方的第二順位,是陪客者裏面第二位尊貴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傳統意義上,這個位置應該坐請客買單的人。但隨著近幾年請客腐敗之風的盛行,壹般情況下,陪客者是傾巢出動,因此實際上,掏錢這樣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順位的請客者親自出馬的,所以,這個位置更多的是帶動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這是近幾年剛剛流行起來的壹個稱呼,實際上這個位置跟上面所說的“主陪”和“副陪”的稱謂,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壹左壹右把“主賓”夾在中間,便於照顧。
4、“主賓”位置:主賓是客人壹方的第壹順位,是客人裏面職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貴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
5、“副主賓”位置:是客人壹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賓”位置:副賓是客人壹方的第三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賓”位置:副賓是客人壹方的第四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擴展資料
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節,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跡就緣於他於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
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壹規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
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壹桌。
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壹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百度百科-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