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七月壹戰爆發後,1914八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親日派段為首的國務院派主張盡快參戰,以獲得協約國和日本的貸款,英法也鼓動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加入盟軍。戰後,中國數十萬青壯年被運送到歐洲戰場當勞工。
1919?5438年6月+10月,中國作為戰勝國代表參加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二戰: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侵華日軍全面占領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於1941年2月7日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重慶國民政府於1945年2月9日正式對日宣戰,日本於1945年8月6日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和抗日戰爭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到抗戰結束,中國軍民已達3500多萬人,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按1937的比例計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犧牲。
擴展數據:
1914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參加了1917年對德戰爭,要求中國采取壹致行動對德宣戰,並承諾出借軍費。李同意了。日本人支持段參戰,並答應借給段壹筆巨款以擴大其勢力。因為日本支持段,中國參戰將對日本有利,所以美國唆使李加入國會反對參戰。
在參加壹戰的問題上,雙方展開了“官院之戰”。段召開軍閥會議,決定參戰,並威逼和國會同意李參戰,但未果,於是他要求下令解散國會。李利用人民的反要求,下令段從總理的職位。段被革職後,離京赴天津,以天津為根據地,並揚言要另組臨時政府。段和李之間的矛盾變得白熱化。
在段的壓力下,李內憂外患,不得不同意張勛入京“調停國事”,這就是後來上演的張勛辮子軍在北京復辟,史稱“丁思復辟”。
1919年初,壹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之壹,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壹切特權,取消二十壹條,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但英美等國操縱會議,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無理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到中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1965438+200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的最後壹天,也是所有戰勝國簽署和約的日子。然而,戰勝國中國的代表沒有出席會議,並拒絕簽字。
百度百科-壹戰
百度百科-二戰
百度百科-抗日戰爭
百度百科-政府與學術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