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為“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是最高的哲學概念。指出“天發道,道發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絕對權威。
(2)提出辯證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兩個方面都可以互相轉化。提倡“保持安靜”可以“以弱勝強”
(3)政治上要“無為而治”,反對用權謀手段恫嚇人民,以天下為無本。
(4)鼓吹“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消極思想是保守的。
2、孔子說:
(1)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體現了其思想保守的壹面,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2)他的思想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仁”、“德”、“禮”有利於穩定封建秩序,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
(3)後世儒生發揚儒家適應君主專制發展的思想,提高了儒家的地位和自然儒學創始人孔子的地位。
(4)歷史上政治秩序穩定,統治鞏固後,孔子受到重視;當社會動蕩時,孔子最先受到批評。
3.孟子“仁政”論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曰:“人皆有惻隱之心。”他認為善是人類特有的本性,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他還強調了育人的重要性和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4.墨子德性的基本要求是“兼愛”,即能夠無差別地愛每壹個人,這是墨子社會政治思想的總原則;“不攻”,即反對攻伐,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各國間極其突出的合並問題而提出的主張。
莊子主張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而清靜無為。老莊壹直被認為是道家的始祖,作為中國文化的壹個體系,極大地豐富了傳統文化。老子深邃含蓄,莊子恣意汪洋。《老子》中後人要麽講用兵之道,要麽講“君之術南”;在《莊》中,我驚訝於它的奇言異語或崇它之風。但有壹點是壹致的:老子和莊子都是中國養生的開創者,都是以修身養性、退休養老為理論目的。戰國時期,社會動蕩,舊的宗教倫理無法維持人們的信仰,保護自己的健康是壹種普遍的社會思潮。老子的“為天下”和“長命之道”,重視和追求生命的價值;莊子的“道之道理在於治身”,“善無近名,惡無近刑,治者以為經能護體,養壹生,養親人,度全年”等思想,都表現了老莊的思想,強調生命的存在,人不應被身外之物所奴役。他們很少真正談論它。綜上所述,是“靜”與“空”主導了老莊養生的全過程,“虛而靜信”,以待變幻莫測的百變,與自然保持默契與和諧,安於自然的安排,順應自然的規律,忘卻四肢百骨,“行其所不知,行其所不為”;叫我牛也叫牛,叫我馬也叫馬。“與獸”,與天地;我們要空有壹顆心,覺察到生死貧窮形式的變化,不讓它們擾亂內心的和諧;“停止交流,關上門”,不為外物所動,高枕無憂,不耍小聰明,不玩弄智慧,拋棄智慧,不為五音所擾,不為五色所惑;空與靜的結合,可以達到“忘我”和“失我”,即拋棄虛假的自我,保持“真”、“樸”的本性,可以稱之為“真人”和“神”。就像老子說的,“誌弱”,“心空”,“常德不離,必還嬰兒”,“柔以特靈,能如嬰兒”,“管人與自然,沒什麽好吝嗇的”。他們都要求人拋棄壹切欲望和雜念;像嬰兒壹樣單純混沌,天真無邪,講究珍惜精神;正如莊子所說:“吐故納新,熊頸鳥伸”,“氣至足跟”,集中心神,調整氣息,吸取清新自然之氣,就像熊鳥獸壹樣,“獨通天地,拋卻是非與世俗”,接近所謂“道”,符合養生之法,是彭祖壽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