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古代建築中歇山頂、廡殿頂、懸山頂、應山頂的特點
1、歇山頂***有九條屋脊,即壹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 又稱九脊頂。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壹次,分為垂脊和戧脊 。
2、廡殿頂,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有壹條正脊和四條斜脊, 五脊四坡式。
3、懸山頂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又稱為挑山或出山)。壹般有壹正脊和四垂脊,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山墻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裝飾。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殿頂,五脊二坡。兩側的山墻凹進殿頂,使頂上的檁端伸出墻外,釘以搏風板。
4、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特點是有壹條正脊,四條垂脊,形成兩面屋坡。其兩側山墻把檁頭全部包封住 。
二、區別
(壹)概念不同
1、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改今稱,又名九脊頂。 九條屋脊,即壹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 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壹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壹歇,故名歇山頂。
2、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 四面斜坡,有壹條正脊和四條斜脊,俗稱“四面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3、懸山頂,即懸山式屋頂, 又稱“挑山頂”,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墻之外,屋面上有壹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是兩面坡頂的壹種,也是中國壹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
4、硬山頂,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五脊二坡式, 左右側面壘砌山墻,多用磚石,高出屋頂。屋頂的檁木不外懸出山墻。屋面夾於兩邊山墻之間。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墻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墻,故名硬山。
(二)出現時期不同
1、歇山頂的出現晚於廡殿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宋、元時期,歇山頂已經大為流行。
2、廡殿頂出現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
3、歇山式屋頂最早見於漢厥石刻。
4、硬山頂出現於明清時期。
(三)等級不同
1、歇山頂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
2、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築中至高無上的建築形式,在各屋頂樣式中的等級最高。
3、在古代,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
4、硬山頂等級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
三、何時采用
1、歇山頂規格僅次於廡殿頂,古代五品以上官吏的正宅才能使用,後來才用於民宅。
2、廡殿頂多用於宮殿、壇廟等皇家建築。
3、懸山頂多用於民間建築和次要地位的建築如神櫥、神庫、配殿等 。懸山頂有利於防雨水,南方則多用懸山。
4、硬山頂多用於附屬建築及民間建築。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北方民居多硬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廡殿頂
百度百科——歇山頂
百度百科——懸山頂
百度百科——硬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