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府對於基層的管理是通過“紳士階層”來完成的。那麽“紳士階層”與政府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紳士階層”的上層集團是擁有較高學衘以及擁有官職——不論其是否有較高的學銜的紳士,在地方上,主要表現是地方官員以及退休官員,也就是官僚集團的中下層。所以在這裏主要考察紳士階層的下層集團與政府的關系,以此明白政府是如何通過紳士階層來實現對基層社會的管理與控制的。清代科舉考試第壹層為秀才的考試,要獲得考取秀才的資格,必須先成為童生,童生通過縣、府、院三試進入府學、州(直隸州)學或縣學,便成為秀才,又叫生員。生員的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初入學為附學生員,廩、增有定額,據歲考、科試成績遞補。廩生給廩米,故名。增廣生亦名增生,因於廩生外增額,故名。成為秀才便表示有“功名”在身,在地方上的地位高出普通人,享有政府給與種種特權。其中廩生政府每個月都會發給壹定的糧食。秀才再通過鄉試考取舉人,舉人有做官的資格,便非壹般的紳士了。碑文中的撰文書丹者大部分屬於秀才壹類,是壹般的紳士。這部分人雖然不是政府中的正式職官,但卻與政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屬於體制中的人,享受政府賦予的種種特權。同時也擔負起幫助政府管理基層的責任。
這樣政府便通過中下層官員與地方下層紳士實現了對基層社會的管理。但同時應該看到中下層官員對基層的管理有著很大的彈性,或者說是不過度幹預,其管理大多屬於形式性的。而下層紳士對基層社會的管理則主要通過兩方面來進行的:壹是政府所賦予的身份地位;二是自身所掌握的對傳統文化話語權,對基層社會從道德上進行約束。政府通過中下層官員與地方下層士紳實現的對基層社會的管理與控制是壹種半自治化的方式,行政上的管理大多屬於形式上的,但是這種形式上的管理又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管理方式有效的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