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思考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思考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思考

因為正在做語文教學中合理利用節日文化資源的研究,最近接觸了壹些關於傳統文化、中外文化、節日文化等方面的書籍,對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於是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興趣盎然。

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普遍感覺枯燥、晦澀,甚至大量生僻字都無法理解其含義。這本書涵蓋了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文化就不用說了,涵蓋面很廣,文筆幽默,圖文並茂,穿插故事、文獻等。,並附有相關說明。讀起來枯燥而深刻,通俗易懂而有趣。書中的插圖,或關於器皿,或關於建築,或關於絲綢和絲綢...線條清晰真實,感覺仿佛與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進行了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這本書的引言是壹連串的問題。“妳知道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有壹只假耳朵嗎?妳知道姓江不姓孟嗎?妳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長什麽樣嗎?妳知道黃帝與蚩尤交戰的真相嗎?”.....我很想成為壹名知識淵博的老師。如果我真的能把這些知識、故事、文獻用到語文教學中,並在必要的時候加以延伸,我的課壹定會很受歡迎。作為壹名語文老師,需要學習各種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才能給學生最好的文學浸潤。

關於傳統節日的書裏也有提到。例如,中秋節是中國人祭祀已故親人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也被稱為“蘭花節”或“元宵節”。眼蟲盆是梵文音譯,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木蓮(即中國民間木蓮戲的主人公木蓮)救母親的故事有關。傳說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壹的木蓮,在獲得神通後,想要改造父母,以報答生育養育之恩。結果給我媽的菜壹遞到我媽手裏就變成了木炭。佛說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要集佛三寶之力,超越七重父母。這個故事的內涵其實遠比看起來深刻。事實上,佛教界大部分人都認為玉蘭本的故事是小乘佛教轉變為大乘佛教的原因。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尤其是詩歌和小說中,對中秋節的描寫相當多。中秋節作為悼念和祈禱已故親人的傳統節日,其歷史比清明節更悠久,其意義不在清明節之下。已被列入民俗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節日還有上思節、漢儀節等。

以中秋節為例,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篩選、提取、比較和揚棄。節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丟棄,而其中涉及的詩詞文化、哲理、節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壹個節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慎重考慮,找到合適的入口;不同節日的文化資源也需要比較和選擇。要看這個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壹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在我看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更像是壹種“素養”,而不是壹門學問。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會壹蹴而就。了解未知或不熟悉的領域,是壹個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的過程。多讀書,多發現,多了解。只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或研究中有價值,有用。這是壹種需要堅持的責任。

  • 上一篇:中國傳統美食和洋快餐那個營養更高?
  • 下一篇:中國摔角的發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