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壹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壹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壹。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
擴展資料:
相關資料:
中國古代禮儀大全《禮記·曲禮上》對日常禮儀作了許多非常詳盡的規定,如“坐毋箕”。由席地而坐到箕踞是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所謂箕踞即是兩腳前伸,兩膝微曲而坐,狀若簸箕,故而得名。
這是壹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箕踞者多為剛愎自用、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傲慢之徒。《戰國策·燕策》裏記載了壹個著意的箕踞者,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刺秦王者荊軻。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笑、踞、罵——三個字將壹個視死如歸、豪情萬丈的荊軻形象躍然於眼前。
司馬遷在《史記·張耳列傳》中,寫張敖見漢高祖劉邦時曰:“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劉邦是何等人物?別人箕踞是無禮無儀,而他簡直就是雄視天下的傲慢了。
司馬遷惜字如金,卻字字中的。可以想象,張敖見劉邦此等羞辱必定“嚙其指出血”。劉邦對待英布,也是狡黠萬端,先以“踞床洗”挫英布的傲氣,然後再給予意外之喜,這樣英布就為他所用了。難怪魯迅說:“漢的高祖,據歷史學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
回頭看今天,箕踞現象越來越多,它不僅僅是男人的專利,女子也敢箕踞了。這決不是我有半點重男輕女的思想。《韓詩外傳》記載,孟子撞見箕踞的夫人,頓時腦血沖頂,惱羞成怒。立即稟報老娘說:“我老婆不顧禮儀,傷風敗俗,我要即刻休了她。”
孟母知曉事理,問清緣由後,便引經據典,批評兒子進房間不打招呼,讓自己老婆猝不及防。“真正不懂禮數的是妳,而不是妳老婆。妳反而還要休妻,這不是侮辱了她嗎?”
如果這個情節出現在今天,我們壹定會以為孟子有了外遇,想找個借口休了妻子。其實不然,古人是非常鄙視箕踞的,尤其認為,女子箕踞傷風敗俗。其實女子何罪之有?要怪就怪古代女子穿的衣裳。
《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裳就是裙子,而不是褲子。所謂上衣下裳、寬衣博帶。有的把裙擺放長,裁剪成三角形,顯得格外飄逸;
而裙子多是由粗麻制成的,夏天為了避熱,裙子都十分肥大,而古代人又少有內褲。因此,女子箕踞極易“春光乍泄”,所以為世俗所不容。
參考資料:
中國網 中國古代禮儀文化漫談:跪坐背後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