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原始農業是以刀耕火種為主要形式。那個時期的人們在耕作方式上使用的都是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等簡單的石器工具。
在進入文明後,耒、耜仍然還是人們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因為那時候的金屬器件,比如青銅器還是壹種比較貴重的金屬,產量小,還無法普及。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發明出來了冶煉鐵技術,此後,鐵農具逐漸取代容易損壞的石器和骨器農具,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而鐵犁牛耕則出現在春秋後期,西漢時得到進壹步的改進並廣泛推廣。
唐朝時期,隨著南北耕作技術的融合,在長江下遊壹帶出現了壹種更為先進的鐵農具?曲轅犁。曲轅梨的出現,是自漢代改革以來又壹次在耕作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
中國古代的農業發展與水利工程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缺壹不可。從大禹治水的傳說就可以反映出古人在戰勝自然災害和興修水利上所負出的艱辛和苦難。歷史上著名的都江堰、鄭國渠、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古代的農耕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農民們收入大大提高。
無論自然條件多麽惡劣,古人總能夠因地制宜,比如生活在新疆壹帶的古人通過聰明才智發明出了坎兒井,成功在幹旱地區利用水平隧洞導引地下潛流的方式進行灌溉。
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隨著耕作方式的不斷進步,在商周時期,雖然耕作農具簡陋,但是人們都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以解決生產力低下的問題。
到了春秋時期,伴隨著土地私有化的出現,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並且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形成了以?男耕女織?為主的經營方式,同時也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壹。
結語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雖然能夠讓農民們實現自給自足,但是也有壹定的脆弱性,比如遇到戰亂、天災或者統治者過度剝削和壓榨等原因,就會遭受到毀滅性打擊。自耕農經濟除了鹽鐵以外,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受限於生產規模小和男女分工明確,導致生產規模很難再擴大,同時也阻礙了古代社會的分工和經濟交換的發展。
到了清末民初,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