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具有強烈的歷史主義意識和傳統,同樣中國古代美學也不例外。這種狀況用中國人自身的話語來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這種歷史主義的思維邏輯,帶給中華文化以下特點:壹是經驗的理性。中國人文文化幾乎都是經驗性的積累,它們是案例式的,百科全書式的,它們沒有發展成西方的所謂“規則、規律”式的科學的抽象演繹,沒有發展成西方的條分縷析的理性分析,但它們卻發展成“經驗的理性”、“實踐的理性”,“歷史的理性”。二是這種歷史主義意識開啟壹個崇拜古人聖賢,解釋、註解古人聖賢經典的“經學”學術文化傳統,“經學”是古代中國壹門極為重要的學科。中國古代學術及審美等文化的原創性都是打著古人聖賢的旗幟下進行,中國的政治改革也大多是“托古改制”式的。同樣中國的審美文化,也具有濃厚的歷史積澱。這種歷史主義傳統也導致了兩個趨向的發展,壹方面是忠實於真實歷史的歷史主義,另壹方面,卻又是偽造歷史的偽歷史主義,所謂“六經註我”。三是這種歷史主義意識支配下,“保存”、“繼承”重於“發展”和“創新”。因為“發展”就意味著後者要否定前者,今人要否定古人,這與歷史主義背道而馳,而“保存”、“繼承”則不同,它能使古人、聖人長期的高高在上。因此,中國審美文化的輝煌成就如魏晉的書法和美學理論,唐宋的詩文,明清的小說、戲劇等等,它們在這種歷史主義意識的包裹下,變得更加不可超越。
深厚的歷史主義積澱,是中華審美文化的特質,同時它也日益造成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障礙,因為要了解中國的審美文化,就必先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幾乎每壹個審美文化作品都是它悠久歷史的再現和演繹,都融入了太多的歷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