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水利工程是:它山堰、鄭國渠、靈渠、都江堰。
壹、它山堰
它(tuō)山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壹項偉大水利工程。屬於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禦鹹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
位於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
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二、鄭國渠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壹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裏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註洛水,長達 300 余裏(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
三、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壹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
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四、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壹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仍在壹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擴展資料:
四大水利工程的歷史意義:
壹、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大大改變了關中的農業生產面貌, 用註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進行灌溉,增加土質肥力,農業,迅速發達起來,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變得富庶甲天下 (《史記·河渠書》)。
二、它山堰
如今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無引灌作用。它山廟經重新修築後,增設了“它山堰水利陳列館”且在每年的農歷三月三和十月十(傳說王元偉築堰那年正好33歲,十月十日為他的生辰)恢復古廟會。
2015年10月13日淩晨,當地時間12日晚,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三、靈渠
靈渠的鑿通,溝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為秦王朝統壹嶺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大批糧草經水路運往嶺南,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
公元前214年,即靈渠鑿成通航的當年,秦兵就攻克嶺南,隨即設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的版圖。
四、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壹,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壹項偉大的“生態工程”。
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壹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百度百科--鄭國渠
百度百科--它山堰
百度百科--靈渠
百度百科--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