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滄瀾來回答,婚禮習俗傳統的主要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而來源,漢族主要是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發展的。
壹、婚禮的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
夏商時: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於堂"。
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已初步奠定漢族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漢代: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後亦納采、蔔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皇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征"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征"合為壹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壹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定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
清朝: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余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壹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二、婚禮的禮俗
禮俗:三書六禮、安床、嫁妝、上頭、撐紅傘、換庚帖、過文定、哭嫁、蓋頭、迎親、拜堂、出門、過門、三朝回門、催妝、送妝、鬧房。
其中,哭嫁值得註意,據《禮記》記載:"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在古時,因為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女兒出嫁後,就很難有機會可以見到家人。
而且,古代女子出嫁後,就屬於夫家的人,沒有自己的人身自由了。不是能隨便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準。此外也有說法認為哭嫁是源自古時婦女不能擁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們會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古時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總結:古時候婚禮的復雜程度遠勝於今天,和我國文化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古人重禮,尤其是儒家文化,核心就是?仁?和?禮?。所以,婚禮的很多習俗,折射的是我們的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