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時期開始,百家齊鳴,儒家思想逐漸興起,並且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不僅深深烙印在中國的生活中,也影響了中國的教育。儒家思想高揚“積極入世”的精神,因此,子女、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為了融入社會,用所學的知識造福社會。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中國傳統文人的價值取向體現得淋漓盡致。
與中國傳統文化大不壹樣,西方的教育更講究自我的個性解放,探究真理,追求突破。尤其是經過了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洗禮,西方文化更加追求個性張揚的同時,也形成了深入探究宇宙規律的風氣。
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全球壹體化不斷加劇,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巨大差異對教育所造成的影響依然十分明顯。
教育深層差異的體現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並不是表面上授課方式的差別,而是基於不同的“內核”,驅動了教育往不同的方向去發展。具體來說,這種差異在教育本心、價值標準、思維模式方面都有顯著體現。
壹、教育本心: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要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種思想在中國人看來,仿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不管是傳統的儒家思想,還是新時代的思潮,都在告訴我們要為集體利益而學習,為建設壹個更好的世界而成才。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教育的本心,是讓學生建立集體榮譽感,以及為了集體而努力成才的價值體系。
而在西方國家,教育不是壹種手段,因為它本身就是壹種目的,教育的意義就在於引導學習者去學習和思考,探索世界的奧秘和真理。近現代科學之所以誕生於歐洲,跟這種教育本心有很大的關系。
二、價值標準:
由於中國的教育目的是服務國家和社會,在教育過程中就必然需要進行充分的道德教學,因此,學生也需要去領會各種道德故事所傳遞的價值標準。
到了現在,“通過教育培養美德”上升為國家教育導向,德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再次顯示了中國文化思想和價值觀的精髓。因為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我們甘於奉獻,我們有強大的凝聚力,我們的教育和學習變得更具實用性。
而西方的文明始終帶著強烈的“探索意識”,他們的教育更強調邏輯、理性,這是他們能夠源源不斷探詢世間萬物奧秘的不竭動力。因此,西方教育的精髓在於“辯證式探詢”,從而催生了科學和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飛躍。
三、思維模式:
出於“教育價值”的考慮,中國的教育中會更重視對學生的“技能教育”。我們會先考慮社會需要什麽專業或能力,進而去設置相應的課程,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
這種教育方式在今天的大學中已經成為主流的模式。而在今天充滿活力的中國社會中,無數嶄新的機遇為年輕壹代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廣闊舞臺,每個人都有發揮自主創造力的空間。
而西方的傳統教育更偏重於“博雅教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素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創造等全面發展的能力。今天,中國的有些高校開始開設“博雅教育”,例如清華大學新雅書院、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等,但這些教育仍然屬於精英教育的範疇,還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