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壹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壹個具體體現。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淩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壹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壹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壹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為本的精神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壹脈相承的。
5、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
“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
範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裏“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