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舶來經濟思想的傳入始於1840年第壹次鴉片戰爭之後。在外國列強炮艦的威脅下,清政府被迫放棄閉關鎖國政策,對外開放。最初,人們是通過生活在歐洲的中國人和來華傳教士的異國印象或零星的新聞報道,接觸到壹些膚淺的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知識。到19的80年代,中國學生開始用他們所學的西方經濟理論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中國也有外國人為了辦西學課程,代筆引進了壹些西方經濟學著作。但這壹時期壹直持續到19年底,基本上還停留在零敲碎打地套用西方經濟學理論,或者機械地用傳統經濟學概念和術語來解釋和套用理論的階段。直到20世紀初,以1902年嚴復翻譯亞當·斯密巨著《國富論》的正式出版為標誌,經濟學經典理論的引進才突破了以往局限於壹般經濟學知識的格局,形成了西方各種經濟學學科的系統理論,並以翻譯或國人自編的形式大量傳入中國。1903年還出版了系統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史的書籍。壹本書是梁啟超寫的《生計理論演變簡史》,另壹本書是美國人c .蘭德寫的、陳昌旭翻譯的《集學平邑》。這兩本書分別介紹了英國正統學派和德國歷史學派。它的出版反映了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在中國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其理論淵源的了解。五四運動後,我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