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有哪些節日要吃餃子

中國有哪些節日要吃餃子

1.春節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壹種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為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壹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

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壹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妳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妳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麽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為除掉壹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壹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除夕

按照民俗的解釋,“除夕”這壹天是人、鬼、神交戰之日,因此,必須要人人參與,才能獲得來年的吉祥平安。

在除夕的交子時分,人吃了餃子會通身添力,然後,男女老幼齊鳴鞭炮,幫助天神除掉厲鬼,再虔誠地貼上新的竈王爺畫像,並在財神爺和竈王爺的畫像前供奉上以餃子為主的美食,取意來年平安吉祥財源滾滾之意。這就是“爆竹聲聲除舊歲(祟)”這壹習俗的由來。

3.冬至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擴展資料: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壹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多以冷水和面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壹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拯幹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餳)壹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幹個小面團,先後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壹個個小面劑子。

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搟面杖搟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後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餃子

  • 上一篇:中國傳統鼓教學與好聲音
  • 下一篇:中國刺繡的文化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