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水墨畫的技法

中國水墨畫的技法

(壹)皴法。在山水畫史上,凡有巨變,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壹種用筆墨的方法,專用於描繪山、石的脈絡和質感,也以此表現近樹主幹的皮紋和質地。盛唐王維“始用渲淡,壹變構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開始,出現皴法。這些山水畫家主要集中在關陜壹帶,他們的山石線條以方硬工穩為主,完全取決於對當地地貌的感受。這在傳為唐代的山水卷軸畫和墓室壁畫中的配景可略見壹斑。北方的山水畫風壹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圖畫院的山水畫風與北方沒有大大的差異。董源由於掌理皇家林苑,對江南的土質丘陵有著切身的審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線條鋪展了江南丘陵綿延不斷的起伏之態,反映了土質山疏松平緩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沈靜。因這種線條隨意性極強,長短參差不齊,輕松自然,猶如披麻(散開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長短參差不齊,長者即長披麻,短者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創新不知啟迪了後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畫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險峰,多作平巒緩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漁者、渡客等星星點點,饒有生機。遠景的山巒頂上聚集著成片的礬頭,即壘疊的巨石,形同礬石的結晶體,壹簇簇的苦點區分出各個礬頭的外形,平列展開於畫面上。

(三)構圖。以平視為主,略帶俯視,景深較大,多取橫向的全景式布局。現存與董源畫風相關的古畫多屬長卷。

(四)植被。董源筆下的植被是構成其密體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實地實景。北方由於氣候幹燥和山脈多石,浮土上的林木與裸露的巖石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江南空氣濕潤、雨量充沛,草木極易覆蓋在以土質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畫意境註重鄉野間的生活氣息,饒有情趣,與李思訓講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畫迥然不同。

董源山水畫法有兩類,“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郭若虛《圖畫見聞誌》),可見他既能作水墨意筆,又長於青綠山水。今在傳為董源的畫跡中可略見他的小青綠手法,如《龍宿郊民圖》軸。

董源才藝廣博,還兼工人物、龍水、牛虎等畫科,當時有不少權貴之家請董源繪龍水屏風,享譽頗久。可惜他在這些畫科方面的造詣已無畫跡可尋,我們只能把焦點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畫上。

今傳為董源山水畫佳作者近十幅,其鑒定結論多出自明人。對這幾件山水畫進行綜合比較後,可分為三個層次:(1)《瀟湘圖》卷、《夏景山口待渡圖》卷和《夏山圖》卷的造型程式、表現手法頗為相近,與畫史中記載的董源山水畫風完全壹致,且流傳有緒,代表了董源山水畫的藝術特征。(2)《龍宿郊民圖》軸、《秋山行旅圖》軸、《溪山行旅圖》軸及《寒林重汀圖》軸是接近董源山水畫風的精品,可資探討董源畫法的豐富性。(3)《溪岸圖》軸、《洞天山堂圖》軸等等,是後世畫家仿制品中的精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董源的壹些藝術手法。這類作品留存最多,有的是出於造假的目的,有的是由於後人誤鑒所致,但從側面反映了董源山水畫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上一篇:大學校園景觀設計
  • 下一篇:為什麽有的人窮死也要生兒子,有“重男輕女”的習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