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
人們最早歡迎春天,是在冬天的至日。原始人的天文知識比我們豐富。根據日晷,冬季至日的夜晚最長,白天最短,因此被視為壹年的分界線。甲骨文中也有“日進日出,三歲三牛”的記載。這意味著在進入和離開冬季至日的關鍵時刻,要宰殺三頭牛作為祭品。湘西苗族的“祝牛節”至今還保留著這壹古老的儀式。在甲骨文中,右邊有壹個牛頭,左邊有壹個矛,從上到下標記著牛的心臟。原始人認為,牛是有神性的動物,神性是靠血緣的。在冬季至日這個“來來往往的日子”的臨界點上,要慢慢地培育牛,讓具有神性的血液慢慢地流入大地,才能讓今年的糧食豐收。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根據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初壹晚上在甘泉宮祭祀“太乙”(太乙:主宰宇宙萬物的神)的活動,被後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神靈的先聲。
清明節的由來
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皇帝和將軍的“掃墓”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為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落舉行的圖騰節。百越地區春秋以前,習慣在農歷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的形式舉行圖騰祭。後來因為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的詩人屈原在那天用壹塊巨石投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了樹立忠君愛國的標簽,就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在壹些地區,伍子胥和曹娥也被紀念。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女子常在樓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人皆之”,這是我們所見古代文獻中最早的乞巧記錄。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見於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月育衰老,實行中秋粥飲食。”據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之前。《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有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祭祀皇帝和祖先以答謝皇帝和祖先恩情的活動。
臘八節的由來
自古以來,臘八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和井神),以祈求豐收和好運。據《禮記》記載,臘祭是“十二月之年,萬物匯聚,各有所求。”夏朝稱拉日為“甲平”,商朝稱“青絲”,周朝稱“大蠟”。因為它在十二月舉行,所以被稱為臘月,臘祭被稱為臘月。先秦時期的臘月是至日冬季後的第三天,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當地的影響,傳統文化將臘八節附加為佛歷開悟日。後來隨著佛教的盛行,佛陀的開悟日與十二日合並,在佛教界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固定在臘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