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壹。
“實”指客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和“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是指知覺中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世界和夢境等。
壹般情況下,“虛”包括三種類型:
1、虛幻世界和夢境。例如辛棄疾《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中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時的白發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體味出詩人空有大誌,報國無門的悲哀。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虛幻之景。
2、想象和回憶。例如楊萬裏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通。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屬虛寫,表明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
後兩句屬實寫,具體描寫了滿西湖荷葉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和諧的搭配著。《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
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淒涼,物是人非之感。
又如陸龜蒙的《吳宮懷古》“香徑長洲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壹詩中,詩人將昔日吳王荒淫腐朽的事實和眼前吳宮的殘破淒慘景象濃縮在壹句詩裏,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批判的態度。
3、設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壹詞,上片除“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外,
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此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