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保留“小農”。“小農”主要是普通農戶。源於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外出務工,普通農戶實際上是兼業農戶,家庭主要收入已經不再來源於農業,農業成為副業。按照中央政策精神,鼓勵這部分農戶把自身的承包地流轉出去,但是應該看到這部分農戶在較長時期內仍然必須保留:壹是外出務工的穩定性差,農民希望城裏留不下,回鄉還有事做,土地成了“安身之本”;二是農民保地就是保家、寧肯要飯也不棄的心理。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加大,附著於土地的紅利增加,城鎮化發展帶來土地征用的“暴利”,更增強了農民的土地預期;三是土地不僅是就業的手段,更是在家的老人婦女健身和娛樂的手段。農村缺少健身娛樂設施,土地收入雖然有限,但“有個事做就比沒個事做強”。另外,“小農”為自己生產,在以老人婦女為主體的農村,保留“小農”,對保存我國精耕細作的傳統亦有好處。中小農的傳統優勢仍然存在,但隨著現代市場化農業的進壹步推進,其在科技運用、市場對接等方面的短板愈發明顯。既往的農業服務平臺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要求,必須建立大農業服務平臺大農業服務平臺的構建,要著眼於中小農無法做或者做了成本高、效益差、不經濟的環節,著眼於農業生產經營的全產業鏈,著眼於拓展農業的功能,著眼於農業的提質增效,而將中小農能夠做的好、有優勢的生產環節交由中小農。在生產前端環節:品種選擇、種苗繁育。品種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第壹環節,農業產出品的品質、品味和質量、數量與品種直接關聯;種苗繁育科技含量高,管理難度大,工廠化育苗具有成本低、成活率高、易於規範管理的特點。品種選擇、種苗繁育中小農難以做好,是大農業服務平臺發揮作用的第壹道關口。在生產環節:機械化作業、病蟲害的統防統治、水肥的標準化施用等。由於農村勞動力的短缺和價格的攀升,農業機械作業的效用越發明顯,但是農業機械種類繁多,資金花費大,中小農自備農機具不僅資金不足而且閑置率高,大農業社會服務平臺,可服務千家萬戶、跨區作業,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病蟲害防治、水肥施用,中小農分散作業,不僅采購成本高,而且往往過量或缺量、施用效果不佳,易造成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大農業服務平臺對病蟲害統防統治,水肥標準化施用總體經濟、效果好,可以有效解決標準化生產的問題。在生產後端環節:采收、分級、包裝儲藏。在自給自足農業時期,農產品的采收和包裝儲藏非常簡單,農民因人而異,自我決定,分級基本上就談不到。但在市場農業時期,農產品為市場而生產,采收的時間點、采收的標準,等級的區分,包裝的材料、包裝品的外觀以及儲藏的方式和時間,大大影響著農產品的價格和市場占有率。在大農業服務平臺的指導下,對中小農生產的農產品采取統壹采收、分級和包裝儲藏標準,將各個環節壹氣呵成,有機銜接,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農產品的收益,還可以減少勞動用工、壓縮勞動成本。
上一篇: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有哪些?下一篇:為什麽要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