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屈原到陶潛,再到李白、蘇軾,也許時代在變。可是,他們身上的“氣節”和擔當卻是壹脈相承,就讓我們透過這幾個人去了解文人的那種“氣節”與擔當。去體會這種文人之“氣”吧!
"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屈原的氣節更像是壹種對自己內心的堅守,他堅守自己的理想。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他都在堅守。正所謂“舉世皆濁我獨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不願意在世俗的沈淪中放棄自己,他想去實現,想去堅守,更想去承擔作為壹名楚國人,所賦予他的責任。可是,現實的殘酷,讓他立即打消了這種念頭。他被流放汨羅江畔,站在汨羅江畔,他想起了“九歌合縱”之時,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可是,時過境遷,當年的壹切早已化作了浮雲。現在還剩什麽呢?壹無所有,為了自己的那份堅守,他縱身壹躍,在汨羅江中結束了自己的壹生。其實,我們縱觀屈原的壹生,他有氣節有擔當,為了心中的“氣節”,他不願與世俗妥協,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堅守。從他的那縱身壹躍,我們可以看出為了“氣節”,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氣節”。作為壹名楚國人,他勇於擔當,為了使楚國強盛,他義無反顧,為了保全楚國,提出“九歌合縱”,用合縱之法來對抗強秦。他心懷百姓,總是渴望著民眾可以安居樂業。從屈原身上,我們看到壹種“氣節”與擔當。正是,由於他的“氣節”與擔當,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讓他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永恒的記憶,這便是屈原身上的“氣節”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