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象山縣誌》記載,“七月十四日,玉蘭寶塔有會,以剪紙服祭祖,各鄉設小米團子……”歷史上,7月14日俗稱“蘭花節”、“鬼節”、“中元節”。這壹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很流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但在古代是在7月15日,所以也被稱為中秋節。玉蘭節主要是壹個宗教節日。歷史上有兩種提法:
1,《陶靜》:“七月十五日,元中期之日,地方官學選人,以辨善惡。.....在其日日夜夜背誦的是經典。十大聖賢,齊永齡。犯人餓了,當時就放心了。”而佛教則說釋迦牟尼的佛祖弟子木蓮,在夢中看到母親死去,墜入地獄,被餓鬼吞噬,倒掛在橫梁上,遭受火刑。目連醒來,求佛祖超度母親。佛陀對目連說:七月十五日,設百種果食供養十僧,使其母解除痛苦。根據這個傳說,佛教徒們開辦了蘭花會,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他們會設水果素食,招待四面八方的僧人。後來逐漸演變成民間祭祖日,悼念祖先的英靈。城鄉的人們在村口和家門前燒香燒衣燒紙,當街獻果,寓意超度亡魂,求家中平安,求善良。
2.宋末,元兵入侵。為了躲避戰亂和元兵,寺廟提前壹天在7月14日祭祀,為死者翻身。從那以後,在7月14日慶祝蘭花節就成了壹種習俗。在古代,中秋節的前壹天(也就是7月14日),家家戶戶都開始用豐富的美食和水果祭拜祖先。在畜禽屠宰上,與七夕節(7月7日)相反,他們殺的是鴨子,而不是雞。祭祖完畢,都去三元寺祭祀。在中山的大庸、沙溪壹帶,7月14日包餃子、做飯。當天,城鄉寺廟開始修建祭壇,和尚道士聚集在壹起,為人們的靈魂而戰。中山人俗稱“做十四”。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活動在白天的中午舉行,晚上過後,全家人團聚聚餐,或者邀請親朋好友聚在壹起設宴。晚上,每家每戶都在門前的路口焚燒衣服紙,扔水果食物。典當行還投擲銅錢安撫鬼魂,消災,拯救無主的鬼魂。以前的衣服燒紙多是“金元寶”、“金銀”、“紙船”、“衣服鞋襪”。近年來,壹些別出心裁的商人和迷信的人將剪紙衣服和造紙的形式變成了汽車、輪船、手提箱、電視、錄音機、別墅、出租車和摩托車等現代日用品,值得稱贊地獻給那些孤獨的靈魂和野鬼。
燒衣服的習俗流傳已久。
步入農歷七月,從初壹開始,許多家庭就開始購買紙祭品,在家裏堆成捆的七色紙。傳說七色彩紙是壹種燒給鬼鬼穿的衣服,是燒街服的必備紙品。紙品店的李小姐說,玉蘭節除了祭奠孤魂野鬼,還應該先祭祖。壹般祭祀日在玉蘭節前後,如果選擇吉日,可以燒衣祭拜。祭祀分為兩部分:白天祭祖,晚上焚燒街服祭祀路鬼。
燒衣服的習俗流傳已久。街服除了金銀、衣紙、鬼鈴外,還備有糖果、餅幹、白米、素菜、水果、飲料等祭品。也有人撒些零錢做祭品,讓鬼“有飯吃,有錢有錢花”,不會在死人身上“鬧地震”,可以保證家裏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