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朋友圈看到壹些營銷推文,文章說,“沒有儀式感的女生活不出高級感。”
很反感這種話,做作而空洞,但這不代表我否認儀式感。結合中國古老傳統節日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些古老的節日之所以還能在這個時代存活,靠的就是人對歷史、對傳統的儀式感。我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裏,靠折疊時間來歸納生活,追認人生的意義。
儀式感帶來歸屬感,這是好事情。
我也不知道別人還過著什麽古老的傳統的節日,大概每個人對此的定義和態度都不同。
我很喜歡的壹個節日是“人日”。正月初七,傳說這天是人類的誕辰日。女媧創世,第七天造出了人。民間曾把這天叫做“人日”“人日節”或“人勝節”。中國人民在這壹天戴人勝,吃七寶羹,吃面條,登高賦詩。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在我們家鄉,現在過“人日”的已經不多,我們家不吃七寶羹、面條。按我們的習俗,在人日要吃壹桌青菜宴,七樣青菜,七個盆子。每年的正月初七我母親都會起早,然後把我叫起床,壹起去菜市場挑選最新鮮的七樣青菜。年輕人嫌麻煩,愛睡懶覺,早上的菜市場人不多,都是上了年紀的家庭主婦,不知怎麽的,我迷戀上了那種場景,覺得這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很多人知道元宵節,卻不知道元宵節最初叫“上元節”。有上元,就有中元、下元。中元節其實就算鬼節,農歷七月十五。但我總不愛叫它“鬼節”,覺得帶著壹種不敬、恐怖的意味,而叫“中元節”,就生出壹種莫名的歷史感和親近感。
按照家鄉的習俗,中元節要祭拜祖先和野鬼。前壹天,我母親會做很多糕點,印那些糕點的模具上的圖案都是壹些別有意義的圖案。我問母親,“為什麽要祭拜野鬼啊?”母親說,“他們生前沒有親人,死後沒人祭拜,餓了壹年,我們在這壹天把他們餵飽,給他們燒錢,這樣他們好過,我們也好過,不好嗎?”因為母親這個解釋,我愛上了這個特殊的節日。不要嫌棄傳統,更不要狹隘地把這些理解為狹隘,在我看來,這個節日飽含人性的光輝。
喜歡現代,也喜歡傳統,兩者不壹定要對立起來。妳可以過完聖誕節過除夕過春節,但不要壹味貶低某壹種文化,特別是傳統,這是我們應該意識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