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有:賞月、走月、祭月、追月、吃月餅。
1、賞月。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闔家團圓,在庭院中吃著月餅,賞著月色,談笑嬉戲。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每逢這壹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2、走月。每到中秋節之夜,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
3、祭月。祭月,在中國是壹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
4、追月。所謂“追月”,是指過了農歷八月十五,人們興猶未盡,於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肴賞月,謂之追月。”
5、吃月餅。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壹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系在壹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