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服藥時間
《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食而在食。”
壹般來說,病在上焦,宜食後服;病在下焦,宜食前服;補益藥與瀉下藥,宜空腹服;安神藥宜臨臥服;對胃腸有刺激性的,宜食後服。急性病、重病者,則不拘時服;慢性病應按時服;治瘧疾藥宜在發作前2小時服。十棗湯服在平旦,雞鳴散服在五更。這些服藥時間,對提高臨床療效,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服用方法
服用湯劑。壹般壹天壹劑,分3~4次溫服。根據病情的需要,有的壹天只服壹次,有的可以壹天數次,有的可煎湯代茶服,甚至是壹天連服9劑。
對外感風寒或脾胃虛寒的嘔吐泄瀉等病癥,用生姜、大棗煎湯送服,以增強散風寒、和脾胃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證、用黃酒或白酒送服,如三七粉、三七傷藥片、腰痛寧膠囊、雲南白藥等,引藥直達病所。治療便秘的麻仁丸,宜用蜂蜜沖水送服,增加其潤腸和中的功效。滋陰補腎的藥,宜淡鹽水送服,如六味地黃丸,取其引藥入腎。
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說:“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另外,還有熱服、冷服。通常是治療熱證可以寒藥冷服,治療寒證可以熱藥熱服,這樣可以輔助藥力。但是病情嚴重時,又應寒藥熱服,熱藥冷服,以防止邪藥格拒。
“素問.五常政大論”裏講“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以及“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的記載,後者是常法,前者則是反佐服法。
對於服藥嘔吐者,宜加少量姜什,或先服姜汁,然後服藥。也可采取冷服,小量頻服的方法。象小孩吃中藥,可適當加點冰糖水,以去藥味。對於昏迷或口噤的病人,吞咽困難者,可用鼻飼給藥。
使用峻烈藥與毒性藥時,宜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取效即止,慎勿過量,以免發生中毒和損傷正氣。
三、藥後調護
服藥後的調養與護理,是用法的內容之壹,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藥效,而且關系到病體的康復。 《傷寒論》 在桂枝湯的用法中,要求服藥後,要喝壹碗熱稀粥,以助藥力。並溫覆,使患者遍身微微似有汗者,不可令其大汗。壹般服解表藥應取微汗,但是也不能汗出不徹。服瀉下劑後,應註意飲食,不宜進生冷難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
服藥後的飲食宜忌有兩個方面:
1、疾病對飲食的宜忌, 如水腫病 ( 指軀體、四肢浮腫的病證 ) 宜少食鹽 , 消渴病 ( 指糖尿病) 忌糖, 下利病 ( 指痢疾、拉肚子 ) 慎油膩, 寒證 ( 指風寒、濕寒、血寒、陽虛等證 ) 禁生冷等 。
2、藥物對飲食的宜忌, 如含地黃的方藥,應忌食蘿蔔( 象吃了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藥,就不能再吃蘿蔔;含人參的藥方,也如此,如四君子丸、人參歸脾丸等 ), 有土茯苓的方藥忌茶葉, 服荊芥時應忌河豚與無鱗魚等 。還有其他, 如汗後避風,慎勞役,戎房事( 如補腎陽的右歸丸等,吃藥還過夫妻生活,結果不是牙齒松動,就是掉發禿頂), 節意怒,以防“勞復”、“食復”的發生,影響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