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臨縣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臨縣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臨縣的傳統風俗有:

壹、臨縣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是壹種在街頭和廣場扮演的大型民間舞蹈藝術,因以手執花傘者領頭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

主要盛行於山西省呂梁地域的臨縣、離石、柳林、方山、石樓等縣和陜西省榆林地域的吳堡、佳縣、米脂、綏德等縣,其中尤以臨縣最盛。?

傘頭秧歌的壹支秧歌隊人數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則七八十人,前面有門旗、彩旗和鼓樂隊開路,中間有架鼓子和各種小會子扮演,最後有龍舞、獅子舞收尾。

二、磧口號子?

磧口號子又稱艄公號子,是扳船的艄公們為了諧和動作,統壹節拍,由簡單呼喊逐漸演化為有領、有和的行船號令。

主要盛行於黃河中遊晉西北臨縣磧口古鎮以及叢羅峪、曲峪、克虎、八堡壹帶,並輻射至與磧口相對的陜西吳堡、佳縣的局部村鎮。?

磧口號子大致可分為起船號子、逆流號子、跌磧號子、抽船號子、拉纖號子、背船號子、蹬桿號子等。起船號子是老艄開船的號令,眾艄公聽到指令號子,齊心照應,合力扳棹起航。

逆流號子是船行時,老艄站立船尾,察看河面所發號令;跌磧號子也稱闖磧號子,闖磧,就是行船過暗礁,當船進入河磧後,號子就變成了眾人領眾人應

三、臨縣三弦書?

臨縣三弦書原名“說書”,盛行於臨縣、興縣、方山、離石、柳林、陜北佳縣、吳堡、榆林等地,相傳在清代鹹豐年間由柳林傳入,也稱柳林調。

臨縣三弦書是由古老的祭奠活動演化而來,初為民眾祈雨降福、敬神還願的扮演,後來演化成農閑時間不可或缺的文娛活動。?

四、臨縣大嗩吶?

臨縣大嗩吶是臨縣地域文化的壹種方式,是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局部,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黃土風味。它的內容豐厚,市場寬廣,特征明顯,潛力宏大,是壹筆可貴的文化遺產。?

嗩吶,俗稱“喇叭”,因其發音高亢、響亮,而成為壹種在我國各地普遍傳播的民間樂器。

後來嗩吶經過不時開展和完善,不只豐厚了演奏技巧,而且還進步了表現力,到如今已成為壹件具有特征的獨奏樂器,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五、呂梁“傘頭秧歌”?

傘頭秧歌盛行在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石樓、中陽壹帶,尤以臨縣為盛,是壹種有歌有舞、以唱見長的傳統藝術方式。

逢年過節來到呂梁山區的村村寨寨,就會看見身穿羊皮襖,頭戴尖頂帽,手拿花傘的“傘頭”,帶著秧歌隊,或就地翻開場子,或串門走戶預祝吉慶幸福,讓人領略到壹幅幅山野鄉村的習俗圖。?

六、臨縣道情戲?

臨縣地處黃河中遊、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隔黃河,與陜西省佳縣、吳堡縣相望。?

臨縣道情是由說唱道情演化而成的中央戲曲劇種。主要盛行在晉西北的臨縣以及呂梁山沿黃河壹帶。?

臨縣在歷史上道教盛行,至今保管著許多道家的文物古建築,有“十三觀寺九廈院”之說。說唱道情在宋、元時就有活動。

最晚在清道光年間演化成為戲曲劇種,1960年成立了國營道情劇團。時至今日,臨縣道情不斷是晉西人們喜歡的民間藝術方式。?

  • 上一篇:中式別墅裝修要點
  • 下一篇: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用表情聊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