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為什麽2000年有那麽多意識流電影?

為什麽2000年有那麽多意識流電影?

意識流指的是意識的流動。

(2)意識流電影,旨在表現人物的意識;長記性、幻想、夢等。;不追求敘事完整性或戲劇性沖突,打破封閉的時空結構。

-詳細解釋-

妳相信嗎?事實上,記憶,幻覺,夢...比妳用眼睛看到和用耳朵聽到的真實世界更真實嗎?

諾蘭相信了。在他的《盜夢空間》中有壹句經典臺詞,“這是壹個我們自己創造的世界,但我們分不清清真和山寨。”

▲鏡像,夢,潛意識...【盜夢空間】“夢是最真實的現實”

五六十年代有很多以人物的回憶、幻想、夢想為“主角”的電影。後來被統稱為“意識流電影”。

記憶-

▲【廣島之戀】,看到顫抖的手,想起死去的戀人。

幻想—

▲【八部半】,在封閉的停滯空間裏,主人公幻想自己可以擺脫束縛,起飛。

夢—

▲【野草莓】,年過七旬的老人夢見壹個沒有指針的鐘,暗示死亡即將來臨。

傳統電影講究戲劇沖突,敘事講究傳承融合。意識流電影完全拋棄了這套規則,轉而關註人物的內心世界。

▲【廣島之戀】沒有抓馬的故事。兩人的愛情就發生在女方不停講述自己的過去的時候。

對於意識流電影來說,沒有時空結構這回事。電影可以帶著觀眾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空中隨意切換。

▲上壹個鏡頭是戰後的廣島,下壹個鏡頭是戰前的內維爾。

【廣島之戀】的經典之處在於兩個時空的交織:過去的時空——戰爭期間,我在戰勝國法國失去了愛人;現在時空——戰後,在戰敗國和日本情人。

現在時空裏類似的情況和沈重的回憶聯系在壹起,本質上更能展現人物經歷和內心真實。

意識流電影興起於五六十年代,受意識流小說的影響很大。

▲20世紀20年代,意識流寫作開始在文學中流行。比如伍爾夫和普魯斯特的小說,都是圍繞人物意識的活動,表現人物源源不斷的感情和思想。

例如,達洛衛夫人有這樣壹段話:

朋友的來信讓她幻想“過幾天他會從印度回來,是六月還是七月,她記不清了”,於是她開始整理自己腦海中朋友的印象“她記得他的眼神,他的折刀,他的笑容,他的壞脾氣。”

後來小說《達洛衛夫人》也被改編成電影;而《廣島之戀》則是根據杜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意識流電影的發展也是受到心理學的啟發。

弗洛伊德曾提出他著名的冰山理論:

▲如果把心靈比作冰山,壹小部分露出水面,代表意識,而埋在水下的大部分是潛意識。

——之後,神秘而廣闊的潛意識領域引起了哲學、文學、電影等領域的廣泛關註,人們將目光轉回自身內部。

-更新-

五六十年代是意識流電影的巔峰,之後的意識流電影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但是意識流電影影響了很多電影人。

王家衛的電影裏,抒情的主觀鏡頭,人物的長篇獨白,都帶有意識流電影的影子。

▲【按摩】,壹個模擬盲人生活體驗的晃動鏡頭,最直觀的展現了人物的生活體驗,這也是意識流電影片名的意義。

  • 上一篇: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相關資料
  • 下一篇:事例:有關 排隊的戲劇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