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思想的高度卻從來沒有達到對上帝的追求,也從來沒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宗教。我們不但沒有對上帝的信仰,甚至,我們什麽信仰都沒有,連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備。中國不是有佛教、道教嗎?那麽,我們來看看佛教與道教的情況。先說道教。道教算是自己的土產,上面打著“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標記。但道教不是自然而然生長起來的,它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這個外來宗教的刺激和啟發下,仿造出來的。它是中國文化與異族文化相抗衡的結果。公元初年,佛教傳進中國。壹百四十年多後,東漢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這個人造的道教,沒有自己的教義。它開頭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據,找立足點,但被儒家抵制──《論語》說:“子不語怪力神亂"。不得已,又轉過來向老子莊子的道家,找理論支撐(參看範文瀾《中國通史》)。道家是在野的學說,自然形不成儒家那樣的抵制。於是,道教就封了老子為“太上真人",封了莊子為“南華真人"。又把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來作神仙。道教因而十分混雜,道教的八仙,整個是壹個大雜燴,把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物湊在壹起,差不多相當於關公戰秦瓊。而且,與世界其它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沒有其它宗教所具有的對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無信仰的實用文化中,對現實人生的渴望和追求:鶴發童顏、長生不老;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對自己內心的謹守,而是煉丹、服藥,甚至禦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來都不是壹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這個仿造品,造得並不逼真。佛教在中國這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也經過了漫長的從抗拒到適應的過程,是從東漢初年壹直延續到宋代,大約壹千年。可見文化的抵制非常強大。就像器官移植,排異反應非常強烈。由於佛教的力量也很強大,所以,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沖突就特別激烈,反反復復地建廟,毀廟。到唐朝中期,鬥爭還很激烈。到了宋朝,佛教在近千年的與中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與中國道家老莊哲學結合,形成了以辯證思維為特徵的禪宗,從此才開始與中國文化和平***處。《紅樓夢》裏,我們看到,壹僧壹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並肩出行,成夥伴了。到了這個地步,佛教也中國化了,失去了它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說白了,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佛教禪宗對中國人的口味來說,已經變得十分可口可樂了。中國人真的信玉皇大帝嗎?中國人真的信觀音菩薩嗎?表面看,中國壹些老百姓信佛信得也很虔誠。許多地方,廟裏的香火鼎盛,商店裏都供著佛像。但這種信,是壹種中國式的信,是求平安,求健康,求生兒子(送子觀音的香火特旺),求發財,求升官,求子孫鴻運高照……哪個廟最靈驗,那個廟人氣就最盛。許願、還願,這是最典型的功利心態,是壹種“投資行為",壹種交易心態。不是去信奉,而是去跟神討價還價,去討好處,而且還得先得了好處,後還帳包賺不賠。這裏展現的是功利的態度,實用的精神。每壹聲祈禱,都包藏著個人的私欲;每壹把香,都燃燒著人間的願望。佛成了受賄賂的對象和排憂解難的幫手。唐崇榮牧師說,中國現在就剩了壹個信仰了 “錢"。信錢,為什麽?錢實用啊,錢是最有用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們看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說的是什麽:“天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妳的意思",“願妳的旨意成全"。這是完全沒有私利的祈禱。耶穌禱告的,是成全“上帝的美意"、“上帝的安排"。是為上帝,不是為人,更不為自我。主禱文更是這樣說:“願人都尊妳的名為聖,願妳的國降臨,願妳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上一篇:中指的姿態和性格和作用下一篇:為什麽說京劇就是中國的國粹?而其他劇種就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