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人年滿六十,可以以稱為享壽。所以,老人年過五十以後,做子女的開始為老人備喪。所謂備喪,就是給老人準備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舊社會,民間農家生活困難,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壹次性備全,因為沒有這種經濟實力,而是陸續辦置。衣物只是備料,不必預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閑屋裏,通常稱做壽材。壽材由底、幫、天三部分組成,其用材和規格,視喪主的經濟條件而定。上等材選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規格也就有了差異。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幫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幫二寸五、底—二寸;有“凈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幫二寸、底和回頭各壹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幫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鋸破板,荒板推凈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稱“荒二五”。達不到上述標準者,則將材就料打成,規格小壹,統稱薄皮棺材。而壽衣只有年過七十者才可預做,因年過七十而亡者,俗稱“喜喪”。七十歲以下者,壽衣都是臨時趕做,做時,不能啼哭流淚,否則淚水滴在壽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兒女,心情會不安的。縫線壹端也不能撚疙瘩,免得死者到陰間疙疙瘩瘩,不順利。壽衣的件數忌雙喜單,多為五件上衣,三條褲子,因到陰間,以棉衣為主
沐浴更衣 當病人生命垂危之際,首先要為病人沐浴更衣.臨終前的沐浴吏衣,實際上是為病人作最後壹次整齊。沐浴更衣壹般足給垂危之人洗臉、理發、洗手、洗腳、擦拭身體、修剪指甲、梳頭,然後穿送老的衣裳。病人突然咽氣,俗稱“光著身子走了”,死者親屬會抱憾終生的。
移床 榮成習俗忌諱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後,將其移至正屋明間,或客屋、倒房臨時搭就的靈床上。搭靈床有規矩,不能隨心所欲。死者年齡大、子孫滿堂,靈床可高些,用兩條長凳平行排列,架門板其上;年輕無子,靈床必須矮停,以土坯將門板墊起即可。靈床上鋪送老褥子,擺送老枕頭,然後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其他人兩側幫扶,將病人擡上靈床。頭的位置,如按正房可頭東腳西;按地脈走向,可頭高腳低。移到靈床後,親屬日夜守候,時刻不得離開,使其度過彌留時刻,謂之“送終”,對病人則謂“挺喪”。病人臨咽氣時,守在身邊的子女和親屬要含悲大聲呼喊:“爹(媽)別走哇,別扔下我們不管!”直到咽氣,謂之“叫魂”。
上一篇:中國詩歌的總體發展特點和規律是什麽?下一篇:書法組的名字很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