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相似之處
儒道思想的價值體現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重建禮樂文化的過程中,儒家思想為鑄造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習慣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統治了兩千多年,不僅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需要,而且因為它在中國傳統社會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
老子是我國人民所熟知的古代偉大思想家。老子寫的經典《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他的哲學思想和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僅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儒家和道家追求的是同壹個東西。
對大道的追求是儒道兩家的共同目標。儒家和道家都期望建立壹種政治制度,以服務大眾的理想來保證人的健康和全面發展。
儒家與道家的差異
儒道兩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如孔孟,還有著名的名著《論語》。道家的代表人物,如老子、莊子,都是大家熟知的代表著作,如《道德經》。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小,藝術永恒,儒家講禮儀,尊孔孟,道家講修身,樸素唯物。
儒道思想的政治效應
漢朝以後的中國統治者選擇了儒家思想,而不是老子的學說。漢武帝在漢初由崇尚黃老之術轉變為獨尊儒術,必然有壹些迫不得已的考慮。對於壹個糾結於現實政治具體問題的統治者來說,道家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太大,而儒家理論與現實社會政治進程的差距小,可操作性強。《道德經》的博大精深阻礙了它的普及和應用。只有消滅私有制的時機成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出現,它才能大顯身手。只能擱置很長的歷史時期。在大道與現實差距很大,人們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儒家思想作為壹種不完整的理論更適用。它可以在不改變現有的政治經濟進程,無視人與社會的有機聯系,壹廂情願地追求開悟的情況下,追求包括佛教在內的人的精神解放。正因為儒釋道在理論上沒有滲透到人性與社會政治經濟過程的有機聯系中,所以能夠與私有制兼容,所以能夠被統治者所接受,視為國教,實際上起到了引導人心,維持道教延續的作用。
儒道兩家的“有”與“無”思想
黑格爾在《小邏輯》壹書中指出,絕對的邏輯起點只能有壹個,那就是“妳”,即沒有任何規定性的純粹存在。但是,當這個“妳”純粹而純粹,以至於沒有規定性的時候,它就變成了自己的對立面,變成了另壹個邏輯環節——“無”。如果用這兩個範疇來理解中國文化,那麽儒家的建構目標是“有”,道家的解構目標是“無”。與黑格爾的觀點相同,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有”在後,二者的邏輯關系不能換位,否則對道家的解構就變得毫無意義;與黑格爾的觀點不同,儒家的“有”因缺乏規定性而不自覺地轉化為“無”。相反,正是因為規定太多,才需要用“無”來消解,才能實現歷史性的回歸。
儒家和道家是相輔相成的,但道家側重於觀念,儒家更側重於現實。思想上有些想法是壹樣的,但是過程中不壹樣,最後變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