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省,很多民間組織興起保護歷史建築,不管是日治建築還是清代寺廟,雖然有不同的所有權(因為臺灣省土地私有制)。所以,如果有機會去臺灣省旅遊,走在街上經常可以看到老街機還在用。舊的歷史建築被買下來然後變成咖啡館,書吧,小博物館,紀念館,不同時代的建築同時出現在壹條街上。
雖然我有段時間看不起商業消費,麥當勞和星巴克也早就明白這是可以用來提升形象的,但我不認為這是情感消費。
其實壹般來說在我們國家(指普遍性),
有太多的現代設計是壹模壹樣的。無論妳在哪裏,都有壹個大型商業廣場。走在廣場上,無非就是幾個連鎖店來回出現在眼前。地方特色還得去封閉式保護的古鎮,和城市脫節。這種在建築理論上的翻譯叫做城市同質化。
最重要的保護不是讓它閑置等待腐爛,而是激活它。
對於建築來說,最大的尊重是生命的存在和人的流動。遊客和居民走進去,是壹種與現代社會不同的氛圍。
他們不是唯壹理解這些事情的人。意大利、法國、奧地利等國早就將其視為城市規劃的壹部分。相對來說,我們國家真的很慢。
還有,很多時候妳看中國的古建築,都能和自然融為壹體。為什麽?因為以前蓋房子都是講風水的,聽起來很玄妙,但是真正的風水(推薦妳看易經)是有科學依據的,強調的是壹體,大環境,小環境。這些都是現在很多建築師因為投資人的資金支持而忘記的事情(還不如認為做建築的人沒幾個能真正稱得上建築師)。相當於形式感?
歷史建築可以提供壹些啟發,每個時代的格局、結構、用料都不壹樣。比如用泥墻編竹的方法用的越來越少,很多工匠和建築師會突然把靈感用在自己的設計上。這種慢慢擴散總比壹下子失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