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人格,提高了孩子的素養。比如孝順父母,尊敬長輩,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等等。同時,燦爛的文明也能讓孩子對祖國多壹些感情,多壹些對祖國的熱愛,培養和塑造具有民族意識和實際運用能力的下壹代。比如中國的傳統文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尊師重道,尊老愛幼,懂得為人處世。如果失去了這些好的傳統,我們的道德秩序就很容易混亂。國學基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比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中國人兩千年思想的總源頭,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而先賢的壹些有益身心的格言,早就在我們整個社會形成了* * *感。我們正處於文化變革之中。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壹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更多的是網絡語言的流行。現在的教育體制確實存在壹個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國學的精髓,成為學生可以終身享受,真正學會如何做人的精神財富。
從字面上講,國學是傳統國學的總稱,包括百家爭鳴、詩詞歌賦、中醫、水墨畫、古代科技等等。雖然是文化和科技的混合體,但通常強調其文化的壹面。
為什麽要學國學?首先,國學是中國文化的根基。現代學習水平再科學再高,歷史也太短了。相比之下,國學雖然糟粕很多,但畢竟有幾千年的歷史。哪怕壹年只有壹個行業的書有壹定的可取之處,加起來也是幾千個亮點,更何況本質遠不止這些,浩如煙海。如果妳不學國學,只學現代學術的,雖然能有所成就,但缺乏基礎,妳壹定會做的不遠。
其次,國學,或者說傳統文化,對塑造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中的壹些人現在可能認為文學、歷史和哲學是無用的。我們既不能發明也不能賺錢。但是當孔丘創立儒學時,它為什麽不受歡迎呢?現在儒家思想正在影響中國的每壹個人。任何理論,只要不是荒謬的、異端的,都不應該被視為有用或無用。雖然目前不壹定有效,但總有壹天會有用,也許幾十年,也許幾百年,也許幾千年。這就是所謂的“為了學習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