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從兩千年前的漢代樂舞,到唐代的梨園戲百戲,再到宋代的南戲,明清的昆曲,都為京劇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京劇的形成也是京劇傳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
1919-1935梅蘭芳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乃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壹門精彩的東方藝術,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異彩。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中國派出京劇團到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其中梅蘭芳於1952、1957、1960三次訪問蘇聯,1956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
他精湛的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也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和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創作中都吸收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髓。
擴展數據
京劇中的角色分類
京劇的角色又被稱為行當,分為生、旦、凈、醜、* * *五大行當。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社會地位,在化妝、服裝上做壹些藝術上的誇張,劃分舞臺上的角色。
1.生:除了花臉、小醜之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總稱,可分為老學究(包括安公老,是歌手,是失敗者,是鬥士,是鬥士),武生(是武術家,演武打短劇,當猴子),蕭聲(是戲迷,是野雞,是差生,是武術家)。
2.旦:女性正面角色的總稱,包括青衣(賢妻良母的角色)、花旦(有壹些悲劇和反派的活潑女子)、吳旦(善打武功的女子)、老聃(多為以此聲線演唱的中老年婦女)。
3、網:俗稱花臉,大多扮演壹些性格、素質或外貌特殊的男性角色,使用音色響亮、風格粗獷的化妝面具。網線分為:銅錘花臉和黑頭花臉,以唱歌為主;書架上畫的面孔,如將軍、僧侶、亡命之徒、武花臉和猛擊畫的面孔等。
4、末尾:中年以上的男性,大部分都是大胡子。細分為老學生,晚生,外地人。因為結尾很貼近沒落派的老學生,而壹些擅長演老學生的演員也演結尾劇,壹些演結尾劇的演員也演生活劇,兩者的界限被打破,最終融合到生活劇裏。最後壹行和第壹行在表達方式和化妝方法上是不同的。直觀上最大的區別就是第壹行穿的是“三”,其余都是最後壹行。
5、醜:演喜劇角色,因為在鼻梁上抹了壹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文醜和武醜。文醜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醜擅長摔、打、翻、跳等武術角色。根據生肖,醜屬牛,牛是愚蠢的,醜是愚蠢的代名詞。而武打在舞臺上的醜也叫跳,但是會說會跳,扮演的是壹個活潑乖巧的角色,和牛人的醜傻完全不壹樣。
百度百科-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