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友善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如下:
友善的本義是指像朋友壹樣善良。友善既是高尚的個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規範,在維系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運轉過程之中,競爭壓力不可避免帶來人際關系的緊張,各種社會矛盾凸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無疑能為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良序、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實的價值基礎。
友善源自人們對於善價值的追求。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把友愛分為善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和快樂的友愛三種,認為善的友愛才是穩定、持久,值得人們追求的。在這壹意義上,“友善”意味著人們對於他人的自我道德投射,即發現他人與自我的道德相似性。
對他人的“友善”本質上是對於他所具備的優秀品質的推崇。就此而言,“友善”的發生基於人們對於美德的追求。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友善”也表現出了與亞裏士多德相似的內涵。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孟子則強調與人為善,其內涵都在於以善為原則幫助成就他人。
因此,“友善”不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技巧,而是人際之間為了實現善價值的相互促進和幫助。作為公民道德規範的友善,本質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倫理關系和公民秩序。
友善是處理公民關系的基本道德規範。
友善作為處理公民關系的基本道德規範,是由公民關系所內在規定的。在宗族社會中,血緣關系是社會成員相互聯系的主要依據。而在現代社會中,公民關系則成為社會成員***同生活的根本紐帶。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分工的進壹步細化,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友善,意味著:公民之間必須建立公***意識,在社會生活中不能只關切自我利益的實現,必須將他人納入自己的視野。
友善作為公***道德,要求人們能夠明晰自我權利與他人權利之間的邊界,在維護自我權利的同時也維護他人權利。
友善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基本道德品質。
公民身份決定了任何公民都不是壹個單獨的存在,每壹位公民都必須與其他公民交往,並且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公民需要在***同生活中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個人利益之間卻存在矛盾、甚至沖突。
如果缺乏友善的道德品質,公民之間就難以跨越差異和矛盾的溝壑,***同生活將變得非常艱難。作為公民基本道德品質的友善,既指向他人,也指向自己。懷壹顆善良的心、成為善良的人是友善的前提。把善心傳遞給他人的過程就是“友善”。
因此,友善也是公民進入社會生活的道德姿態。友善的品質促使人們在公***生活中尋求相互認同,積極、主動地履行彼此間義務,以善意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友善是建立維護和諧社會的倫理秩序。
友善是社會生活的潤滑劑,是建立維護和諧社會的倫理秩序。首先,友善維系著公民之間的平等。亞裏士多德曾指出,平等是友愛固有的特點。友善是建立在主體的平等地位之上的,友善的雙方都擁有***同的要求,彼此間有著同樣的願望。
其次,友善維系著公民間的真誠。友善不是壹種偶然的情緒,而是壹種穩定的道德聯系。在這種聯系之中,公民之間真誠相待,建立互愛互信的倫理秩序。再次,友善維系著公民間的互助。
友善雖然不以互利為前提,但是在友善的聯系中,公民之間進壹步鞏固了互助的關系。在公民互助中,大家都平等相待,沒有任何公民因為給與幫助或者接受幫助而處於人格的優先或者弱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