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樂器?蘆葦管?的傳說

樂器?蘆葦管?的傳說

簧管

魯管是壹種納西族樂器,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怕伯”或“不伯”。相傳13世紀,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大理,到達麗江時,帶來了壹支用蘆笛吹奏的蒙古樂隊,流傳至今,流行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蘆笛擅長演奏緩慢、纏綿、悲傷、動人的音樂。常用的技法有慢波音、三度前傾、單吐、顫音等。用於演奏白沙細樂、洞涇音樂和民族器樂合奏。傳統音樂有《萬年歡》、《戴武》、《浪淘沙》、《美麗的白雲》。“清水流,清水流,流走憂傷哀愁,蘆笛深情唱,清水永流”,這是流傳在劍川的壹首民歌。傳說古代劍川地區發生過大旱。壩上住著壹戶白族人家,母女相依為命。有壹天,奶奶出去挖野菜,魯豫有個白胡子隱隱的老頭扶他回家。經過母親和女兒的精心護理,這位白胡子老人康復了。老人送他們壹顆金銀多變的紅珍珠表示感謝,小姐姐卻不肯收下。她懇求老人從幹涸的河裏換水,讓農民種水稻,吃到好吃的白米飯。於是老人拿出壹個藏在懷裏的帶眼睛的竹筒,裝上蘆笛,吹出優美的音樂,告訴他:“這叫蘆管,用它吹清水流,可以解除幹旱。”小妹妹學會了吹蘆笛。她站在幹涸的河邊吹氣。瞬間,流水從河中湧出。她站在田埂上吹,田裏水波閃爍。人們種水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綠色的衣裳。從此,蘆笛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傳。蘆笛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古代西域常見的樂器。東晉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非常流行。唐代文人,如白居易、岑參、元稹、胡璋、薛濤,都在他們的詩歌中描繪了蘆笛的美妙聲音。白居易在《聽蘆管》中說:“新蘆管令人窒息,古竹枝蒼涼。如歌於峽,吹於雁門。”胡璋詩中有:“細蘆僧管重夜,越鳥猿寄恨歌。”吹到耳端,壹絲斷藍雲心。據民間藝人傳說,唐玄宗九年,李隆基將龜茲樂獻給大理南詔王,其中有壹枝蘆笛。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南詔王伊某前往都城長安向南詔敬獻聖樂時,也隨身帶了壹支蘆管,說明蘆管是1200多年前從中原傳入大理白族地區的。

  • 上一篇:為什麽有人說,水司樓是水族人民的文化符號和智慧的象征?
  • 下一篇:雲南地理文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