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樂器嗩吶原自以哪個國家的樂器?

樂器嗩吶原自以哪個國家的樂器?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壹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誌》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妳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仕麽真***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傳說明代宗室朱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裏聚會。 明末清初時有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有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嗩吶演奏組織,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壹帶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正反映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依照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張家、賀家、馬家為代表,沁南派以賈家為代表。其繁盛之況,即此可見壹斑。在四大家的影響下,沁陽境內的嗩吶班社和藝人隊伍規模不斷增大,數量十分可觀。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沁陽的嗩吶班已發展到三十多家,從事嗩吶演奏的人員達四百多人,呈現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在現當代民俗、藝術生活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創作了壹些新的具有壹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1997年1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 上一篇:為什麽許知遠的節目《十三個邀請》評價很好?
  • 下一篇:乾隆為什麽要在頤和園建石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