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自產生之初就有現澆和預制兩種施工方式,或叫生產方式。混凝土是壹種在常溫條件下就能從液態向固態轉化並產生高強度的獨特材料,因此就形成了預制和現澆兩種施工方式。預制是先在工廠裏制作成混凝土構件,然後運送到施工現場進行裝配連接,形成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現澆是在施工現場將混凝土直接澆註入模成型,形成整體混凝土結構。
關於現澆與預制何種方式為好,各有各的說法。二者由於各自不同的特點,往往用在不同的地方。現澆由於是現場濕作業,因此看起來比較臟亂。預制可以在工廠裏規模化進行,不受室外環境影響,並體現工業化的特征,但結構整體性差於現澆,且成本較高。在推進建築工業化過程中,有人把混凝土的預制裝配當作工業化的主導形式來推進,從而認為預制比現澆好。
目前現在施工中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的問題,表現為生產的流動性大、工作環境差、現場手工操作多、濕作業多、工人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管理粗放、沒有規模效益、對環境影響較大等。高度的分散生產和分散經營,導致生產周期長、技術落後、勞動生產率低、質量不容易得到保證、成本高、損失浪費嚴重,易發生質量安全等事故。這是對傳統施工建造方式的描述,也基本上等同於對現澆混凝土施工的描述。
而現在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必須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學有序,合理推進,才能促使我國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健康發展。”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暫時不具備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推廣應用的地區,應循序漸進,不搞“壹刀切”。
業內專家指出,目前各地不同程度追求“裝配式建築占有比例”,大力促進裝配率提升。尤其是2017年年底新出國標《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門檻指標提高,推進難度會更大,這種情況下大規模推進有可能出現質量隱患,將不利於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的健康發展。
在現有條件下,加強對現澆混凝土結構的工業化建造研究並推廣應用也是建築工業化的壹種實現方式,可與裝配式結構***同形成中國特色的建築建造體系。
目前沒必要也不應該以預制裝配方式徹底否定和取代現澆。兩種方式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有各自發揮優勢的空間。二者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都將在不同的路徑上並行向前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超越、互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