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們的審美觀在不斷改變,眾多讀者的審美需求在不斷發展,我們必須重視現代人們的審美要求。現代科學的發展,對外政策的開放,以及物質生活的變化,它必然會影響到人們的精神生活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的改變,人的生活、智慧、思想、感情是復雜的,因此審美要求上也是多方面的。
書籍封面審美特征的形成
書籍封面的產生與書籍的誕生是同步的。書籍封面的設計風格是隨著技術與工藝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同時也與時代的文化生存狀況緊密結合。中國書籍封面的形成和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過程:中國古代書籍的形態簡策形式中國的書籍形式,是從簡策開始的。古人叫做簡策,用木做的,稱為版犢。用竹做的書,簡犢始於商代(公元前14世紀),直到後漢(公元2世紀),沿用的時間很長。簡犢是這樣制成的:把竹竿截短劈成細竹簽,在竹簽上寫字,這根竹簽叫做簡,把許多簡編邊起來叫做策(冊);把樹木鋸成段,剖成薄板,括平,寫上字就成為犢。因其形狀為壹尺見方的長方形,又叫做方或方策,主要用於短文和通信,所以後世稱書信為尺
材料是書籍封面設計表現手法的載體。從早期的繩、帛、絲綢、古羅馬羊皮紙等材料到今天普及的紙張,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以各自的審美意識創造了人類文明傳播媒介。不同的材料具有相異的個性色彩,用其獨特性制成的書也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視觸感受和心理反射,給讀者帶來情感的變化,這就是材料的表現張力。封面用的各種特種紙中隱含著變化無窮的肌理,不同肌理的視覺效果都會產生出動和靜、強和弱、快和慢、粗和細等對比變化的節奏感,以及典雅與粗獷、華貴與素樸、寫實與抽象等意味的生動表達。設計家在選用紙張時,需根據所設計的書的風格、體裁、內涵、文字與圖片等因素,準確把握內容尺度,選用能使書的內容有效展現的紙張,利用表情千變萬化的封面材料來增強設計的表現力,提高書籍的文化品位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現代封面設計可以借鑒任何門類的藝術元素,以創造獨特的美感。
現代書籍封面在表現手法上可以調遣和借鑒任何藝術門類的藝術元素來創造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式美感,優秀的封面設計應有生動豐富的語言,寬廣的形象領域。表達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播美的信息。給人清新,高雅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