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的是,說的是
我們日落西山黑了天,
家家戶戶把門關,
十家都有九家鎖,
就有壹家門沒關,
鳥奔山林虎奔山,
喜鵲老嗚奔大樹下,
家雀哺鴿奔房檐,
行人的正人奔旅社,
耍錢的哥們上了梁山.
幫兵我家此地,
頭頂著天.
壹步兩兩步三三三就轉到臺前,
來到臺上往下觀,
看繁華來的真全.
我給人人沒有其余唱,
唱唱壹段東北的二人轉神調大全.
我們說的是在左手拿起來文王鼓,
右手拿起來二狼神的竹芥鞭.
文王鼓驢皮幔,
裏邊栓上橫三豎四八根線,
四根朝北,四根朝南,
這四根朝北安世界,
四根朝南定山河.
上面還有壹串銅錢,
有乾隆,有道光,乾隆道光配開元.
這把鞭是好鞭五彩飄帶上邊拴,
打壹下顛三顛,
打三下顛就顛,
梁山壹百單八將,
打了壹百單八鞭.
擴展資料: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壹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壹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壹男壹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壹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