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城鄉二元保障結構和城鎮國有、集體二元結構明顯的制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覆蓋面窄。養老保險只覆蓋城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部分企業職工和少數個體勞動者,醫療保險尚未覆蓋各類企業職工和自由職業者。那些沒有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的人,將不得不依靠自己或購買商業保險或投資或增加個人儲蓄來保護自己。但在我國現階段,商業保險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和規範,商業保險以盈利為目的,對被保險人的範圍有嚴格的限制,讓人不敢放心購買;另壹方面,國內投資渠道的狹窄和投資工具的缺乏,以及股市的不景氣和有時的不規範,使得投資者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儲蓄成了資金最安全的去處。為了養老,為了應急,甚至為了孩子的教育,居民們都選擇了儲蓄作為自己的“個人保障”。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至少可以發現中國居民儲蓄變動的幾個主要社會經濟特征:
(1)中國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居世界前列。
(2)個人儲蓄率(每年新增個人儲蓄/每年可支配個人收入)大幅提高。因此,中國居民儲蓄具有長期行為的動機。
(3)個人儲蓄總余額巨大,幾乎等於當年個人可支配收入,有些年份甚至超過個人可支配收入。而且居民儲蓄支出的範圍還是比較小的,所以可以說壹定程度上還是有強制儲蓄的性質。
(4)由於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和個人儲蓄率的提高,國民總儲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儲蓄增加了,而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下降了。
(5)1988中儲蓄增速比上年下降13.6個百分點,1994中儲蓄增速上升14.9個百分點。1988和1994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兩個高通脹年,但儲蓄增速卻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趨勢。這說明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由於居民的心態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儲蓄的行為結果也不同。
(6)城鄉人均儲蓄存款相差近10倍,說明我國城鄉社區居民在收入、消費、儲蓄的社會心理預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居民儲蓄具有明顯的二元社區儲蓄結構特征。
(7)邊際儲蓄傾向變化不規律,有的年份高達60%,有的年份為6個百分點的負值,最高與最低相差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