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對應表
立春(2月4日),雨(2月19),蟄(3月6日),
春分(3月21),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
長夏(5月6日),小滿(5月21),芒種(6月6日),
夏季至日(6月22日),小夏(7月7日),大夏(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初舒(8月23日),千禧年(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65438+10月8日),初霜(65438+10月23日),
立冬(165438+10月8日),小雪(165438+10月23日),大雪(65438+2月8日),
冬季至日(65438+2月21),小寒(1月6日),大寒(1月21)。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淵源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民間就有了南至日、北至日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運行位置、天氣、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將壹年分為24等份。並給每個相等的部分起了壹個專有名詞,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末期,節氣有八個名稱:立春、春分、長夏、夏季至日、立秋、春分、立冬和冬季至日。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標出季節的變化,明確劃分壹年的四季。到了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已經完全確立。
《淮南子》這本書和現代的同名。公元前104年,由尤等人制定的歷法,正式在歷法中設定了二十四節氣,並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古代節氣叫“氣”,每個月有兩個氣:前者叫“節氣”,後者叫“中氣”。
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二十四個季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為指導農事而制定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它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因為中國的農歷是壹種“陰陽歷”,即以太陽和月亮的運動為基礎,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陽周期。但中國是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理解太陽的運動,所以種田完全以太陽為基礎。因此,單獨反映太陽運動周期的“二十四節氣”被添加到日歷中,作為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可以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業活動,影響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來劃分的。
四季對應二十四節氣。
春天,春雨驚起,春分清明。夏天,谷雨長夏滿芒。夏天,是至日的夏天。秋天,是初秋的夏天。秋天,是白露。秋天,是寒露。初霜是初冬的小雪。冬天,是至日的冬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震春明谷天,夏日滿山暑。
秋有露珠,寒有霜降,冬有雪小,冬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