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我們的祖先對藝術基本上采取的是壹種實用功利的價值取向,在這樣壹種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藝術思想中,面對西方文化發生了什麽變化?19年底20世紀初,很多留學生開始正式學習油畫,其實就是想向西方油畫學習,因為後者代表了壹種科學理性的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希望用這個東西來改造當時中國泛濫和衰落的傳統繪畫,所以它的功利色彩很強。
隨後,中國近代史上的壹系列社會政治鬥爭,從反帝反封建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再到建國後為壹個執政黨服務,始終貫穿著這樣的功利性現實要求。從古至今,中國的藝術創作和審美意識總是離不開功利和實用的回歸。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藝術美學思想在吸收外來文化、融合傳統文化、創新方面是不完整的、不純粹的、混雜的。為什麽這麽說?
通過法國大革命等壹系列西方民主運動,我們知道現代西方藝術最本質的部分或者說價值貢獻,就是倡導人的尊嚴、獨立、個性和自由創造。這部分關註藝術本身和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自律,屬於藝術和美學的內在結構,是其核心價值。然而,我們的藝術壹旦與社會放在壹起,往往會被各種社會和外圍的條件和因素淹沒,藝術內部的自律和藝術本身語言的發展受到幹擾和束縛。就中國現當代文化而言,它在形式上是混雜的,它的藝術價值必然受到活躍於中國現當代社會的各種文化、政治、經濟力量和機制的影響和作用。不可能走西方從康德開始的非功利、獨立、自由的藝術審美之路。直到今天,中國的藝術和美學領域也是如此。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都在思考要和社會融合到什麽程度,要介入社會,關註社會,為社會發聲。這種反思思維方式的背後是壹種藝術審美功能論,它決定了中國當代文化,當然也決定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不徹底性、雜糅性和不純粹性。
中國當代文化的上述性質也決定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觀不可能有單壹的或綜合的表現形式。這種不統壹、不完整意味著,今天想通過文化行政手段“創造”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統壹的“國際形象”或“價值觀”,是不符合中國文化藝術的現實的,也很可能使中國今天多元化的藝術價值取向回到幾千年來功利主義的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