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在人體左側。
2、背部挺直,坐在三分之壹的凳子上。
握弓(錯誤的握弓方式):
1.持弓位置太靠近弓頭或太靠近中弓。
2、弓入虎口底部過深,使弓被扼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移動。
3.握弓時手指向下過於“下垂”,以至於弓桿壓在琴桶上產生摩擦,弓毛反而向上偏離琴桶。
4.彈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桿和弓毛之間取出,彈內弦時再伸出。
5.握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握弓時中指伸得太遠,伸到弓軸和弓毛之間,內外無用。
7.弓握得太緊,已經在食指根部、拇指第壹關節內側、中指第壹關節外側造成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以為這是“功夫”,其實是握弓的錯誤。
8.拉二胡時,琴弓不要向上傾斜,這樣會導致音色不佳。
握住鋼琴:
1.琴筒被錯誤的放在了左腿中間,而不是左腿根部靠近小腹的位置。
2.琴桿太偏左或偏右;太向前或內收。
3.第壹個位置,左手虎口離千斤太遠。
4.左臂缺乏適當的支撐力,被鉗口夾住,掛在琴桿上。
5.向下彎曲拇指,鉤住鋼琴。
6.握琴時左手手掌緊貼琴桿,手指“躺”著向後壓弦。
7.手指關節過度彎曲,指尖(甚至指甲)碰到琴弦。
8.手指關節顛倒,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壹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前面(從弦到弦)按弦,而是從外面(從弦到琴身)按弦,這樣只按到了外面的弦,裏面的弦卻處於虛的狀態,往往會出現狼音。
10,彈奏時總是讓手指“掛”在音位上方,不能放松。
11.當壹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它下面的手指就蜷縮在妳的手掌裏。
12,握琴時手臂過度擡高,使左臂處於緊張不自然的狀態。
擴展數據:
起源
二胡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源於古代中國北方的壹個少數民族,當時稱為“西秦”。宋代學者陳雲在《樂書》中記載了“Xi秦樂也……”和唐代詩人的“但飲客歸營”。《且彈他蠻夷琴、吉他、豎琴》詩表明,胡琴自唐代開始流傳,是中西弦樂器和彈撥樂器的總稱。
在宋代,胡琴被稱為“秦琴”。宋末學者陳在《石林廣記》中記載原是嵇康所作,故名。宋代大學者沈括在《布比譚躍律》中記載:“熙寧中學時,有壹次宮宴,教坊演員嚴旭演奏秦琴,只用壹根弦就奏完了曲子。”
說明北宋時期有很高的表演水平。當嚴旭為皇帝的大臣們演奏秦琴時,他斷了壹根弦,仍然用另壹根弦來完成樂曲。沒有熟練的技能是不可能的。後來沈括在《孟茜筆談》中記載“馬尾辮胡琴隨韓棟,樂中自怨。不以弓射中燕,今雁不發。”這說明北宋時有壹個紮馬尾辮的胡琴。
百度百科-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