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阿炳原是無錫雷尊寺的道士。他從小受到四句無棣小山歌、長調敘事曲、灘泉、談因果、竹樂等地方音樂的影響,非常熱愛音樂。在父親的教導下,十六七歲就學會了結構復雜、技法多樣的梵文,彈、奏、唱、讀樣樣精通,能夠正式參與道教禮樂的演奏。壹年過去了,阿炳的情況急轉直下。先是因為吸鴉片等不良嗜好而窮困潦倒,然後又患上眼疾,相繼失明,再後來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底層的生活使他歷盡人間的艱辛,飽嘗舊社會的辛酸和屈辱。而才華出眾的阿炳卻常常通過演奏二胡、琵琶、新聞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來揭露當時的黑暗。他通過音樂反映了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創作出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壹生的寫照,也是他宣泄情感的傑作。阿炳用他的創作才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變成壹串串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讓觀眾在旋律中歡唱。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被引為經典,這是阿炳創作的成功,也是他創作才華的體現。
歌名由來
1950期間,中央音樂學院楊教授、曹安和教授專程來錫為演奏了壹段錄音。當時,朱先生也參加了的錄制。
朱曾在《無錫日報》上發表《音樂命名的歷程》壹文,文中寫道:錄音後,當楊先生問這首曲子的名稱時,說:“這首曲子沒有名字。時間長了,就變成這樣了。”楊先生又問:“妳經常去哪裏玩?”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上和惠山春天球場打球。”楊先生脫口而出:“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壹個完整的標題。粵曲裏有壹句詩“月上三譚”。能叫《月上二泉》嗎?”楊先生說:“印刷抄襲,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壹條倒影山河,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題目就這樣定下來了。
二泉嶽影不同於壹般的歌曲。這首歌壹開始並不是壹個詞曲作者寫的,而是壹個街頭藝人阿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寫的。後來由專業人士作曲、命名,成為流傳於世界各地的二胡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