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雲南大理崇聖寺的三聖金像和望海樓簡介

雲南大理崇聖寺的三聖金像和望海樓簡介

1、三聖金像簡介: 南詔國中期崇佛之風興起,到勸豐右時已達極勝,佛寺遍於雲南內,有小寺三千,大寺八百。經南詔之後 的大理國,佛教較南詔更為發展。因此,大理國就有“佛國”、“妙香國”之稱。崇聖寺建成之後即為南詔國、大理國時期佛教活動的中心。崇聖寺所崇之“聖”為觀音,當時,大理地區對觀音崇拜極為勝行。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崇聖寺與主塔建造時,寺基方7裏,房屋800多間,佛1萬多,耗銅4萬多斤,費工70多萬人。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曾壹度香火旺盛,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征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埒(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諾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鐘,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裏”。“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壹樓鐘”,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鐘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壹起,今已無存。

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聖寺毀於清鹹豐年間,西三塔卻巍然屹立。建國後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壹尊金質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壹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這個“佛國”的壹道神秘面紗。

:2 望海樓簡介望海樓在向北路獅子林橋旁,原名聖母得勝堂,清同治八年(公元l869年)由法國天主教會所建。l870年6月反洋教鬥爭時,教堂被天津百姓燒毀。l897年法國天主教會重建教堂。l900年義和團運動中,教堂第二次被焚,l904年第二次修復。l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時震損嚴重,l983年修復。望海樓教堂已於l988年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海樓教堂所處的位置正是古代三岔河口的北岸。當年這裏建有清朝皇帝巡幸駐華的望海樓,以及皇帝經常進出拈香的津門勝跡望海寺和崇禧觀(原名香林苑)。1862年,法國帝國主義強行租用三岔河口北岸以後,拆除了原有的中國古建築,建造起“聖母得勝堂”(取“聖母仁慈和慶祝第二次鴉片戰爭勝利”之意),作為法國天主教天津教區總堂,,這就是“望海樓教堂”的來歷。

望海樓教堂為哥特式建築,坐北朝南,占地3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石基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53.5米,寬15米,高22米。正前面有呈山字筆架形的三個平頂塔樓,兩側墻檐的泄水口上各鑲8個石雕獸頭,雨水自口中湧出,狀似噴泉。大廳左右,排列圓柱,分隔成三通廊式,正中為聖母瑪莉亞的主祭臺,對面是唱經樓,四壁懸掛耶穌受難圖。地面鋪黑白相間方形瓷磚,頂、壁彩繪,門窗均作尖拱形,窗上嵌耶穌罹難故事的彩色玻璃。

  • 上一篇:書法常見規格尺寸
  • 下一篇:燃油車和混動車有什麽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