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五文學常識填空1.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指的是2.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3.水滸傳中

五文學常識填空1.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指的是2.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3.水滸傳中

《三國演義》中的三國指的是魏國、蜀國、吳國。《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

《三國演義》中主要講述的是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故事,所以三國是魏國、蜀國、吳國。《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裏、華容道義釋、過五關、水淹、敗走。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誌演義》、《三國誌通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

最終司馬炎壹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壹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壹群叱咤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

贊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

揭示歷史發展規律:《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小說第1回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起義,壹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而小說《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演義了漢末“由亂入治”的天下大勢。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壹種歷史循環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周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壹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表現人民向往和平的願望: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小說壹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作為蜀漢對立面的壹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過對這壹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的願望。但是,作品中曹操是壹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雖然時常被對手稱為“漢賊”,卻仍然是文有謀臣,武有勇將,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衛他。

與吳、蜀相比,曹魏反而有著不可思議的優勢。正因為如此,小說最後,被人們擁護的明君劉備卻命喪白帝城,而被人們視為“漢賊”的曹操卻差壹點統壹了全國。這是三國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這也體現了作品與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 上一篇:九種降水現象是什麽?
  • 下一篇:什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