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人去世後有什麽樣子的儀式或是傳統在中國?

人去世後有什麽樣子的儀式或是傳統在中國?

有,孔子說:死者為大

文革破四舊時禁止了

只進行簡單的追悼儀式

現在的儀式只是過去的壹部分

從死者離去到下葬有整套的程序

報喪

喪家除制老衣、釘棺材、設停床、給予死者蓋蒙臉紙、掛打狗餅、燒阡張紙、念侄頭經、貼訃告發喪外,必須開列親族至交名單,派人上門報喪,稱“送死信”。對於母舅、族長等重要人物,須孝子親往叩告。而獨子則守護亡靈,例不親出報喪。新友聞報後須送桌盒前往吊唁,謂之“討信”。

舉喪

主要程序有收殮、戴孝、上廟等程序。將屍體移入棺內,下襯石灰卷,稱小殮;蓋棺時謂“大殮”。男喪由族長授斧給匠人下釘,女喪則由娘家人授斧,均稱“執斧”;匠人釘釘,稱“封頂”;封釘時以孝子頭發少許置釘孔,並燒所披之麻於上,稱“挽釘”。戴孝亦有區分,孝子除穿戴孝服孝帽外,需在發上和大襟上披麻,重孫輩戴紅孝帽;未過門兒媳,需送孝布於女家置孝服,稱“送孝”;對前來吊唁賓客贈孝帽,稱“散孝”。死後三日,親友畢集,午後,由孝子以紙轎送亡靈登至城隍廟,沿途設祭,親友亦拜,如餞別之儀。孝子孝孫在城皇廟燒香化紙叩頭,以求蔭庇。農村多稱“餞程”,禮儀甚重。

吊喪

自亡人死日起,每七天必祭,謂之“燒七”。棺柩前點香油燈,終宵不滅,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終“七”,稱“七燈”。頭“七”前壹日延僧誦七經,門前置高幡焚香,稱“暗七”;至親好友逢七來祭奠、吃齋飯,稱“應七”。孝女或孝媳多於“五七”齋醮超度,稱“薦七”。城鄉富戶多在“六七”開吊。喪家先發訃文,是日親友攜奠儀及其它禮品前來吊唁,以“幹女兒”招待。“幹女兒”,即以油炸豆腐幹為主菜。凡高壽者去世,家人必備油炸豆腐幹和瓷碗若幹,分送左鄰右舍食用,有慣寶寶的人家連碗爭索,以求幼兒長壽。富紳之家則在“六七”請熟諳祭典者開祭,祭客多為科舉秀才,彬彬儒雅之流,儀文繁簡不壹,鄉間有稱“喊祭”、“排祭”的;也有專請僧道職業祭會開祭者。此外,還有做齋醮,還壽生經、給女亡人念血盆經、化家堂等超度儀式,不壹而足。

鬧喪

喪家因爭嗣不已,或長輩借執斧索需,或親家關系不睦,母家借故阻撓而起沖突,借口“死者為大”,以“死人壓活人”。

安葬

父母安葬,裏人視為大事。泰縣有停柩習慣,“六七”後乃至三年後下葬。有“找穴”、“點主”、“路祭”、“破土”、“暖坑”、“復三”等儀式。

服喪

壹般為3年期。孝子留“七頭”,終七後方能理發。死者百日、周年必祭。服喪期內,家人壹律素色穿戴,不辦喜慶、不事娛樂、不放鞭炮,逢時過節不貼紅色楹聯,直至3年期滿“脫孝”。

建國後,喪俗大為簡化。在城市,壹般貼訃告報喪,開個追悼會或舉行告別儀式,即行火葬。死者親友只佩戴黑紗或白紙花,贈花圈、挽幛,以示悼念。有些黨員、幹部帶頭破除舊俗,喪事從簡,甚至追悼會亦免,深得社會贊許。近年來,亦有人受“不正之風”影響,借死者向單位講條件、提要求、向公家“鬧喪”。農村受舊俗影響較深,不少人仍保留“燒七”習俗,更有“化家堂”“念經懺”超度亡靈的迷信儀

  •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術後需要掌握哪些註意事項?
  • 下一篇:什麽是玻璃幕墻?玻璃幕墻有哪些分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