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人民網發文,整體如何保護?

人民網發文,整體如何保護?

重慶萬牛

非遺鹽運

重慶費祎美食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壹個生命體,與其生存環境相互依存、相互成功。經驗證明,沒有特定的環境,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就會喪失,文化傳承發展的自然脈絡就容易被打破。

事實上,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無形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擠壓甚至破壞。壹些地方對保護當地文化生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發展的現象嚴重;壹些地方的歷史街區、古民居的原住居民被遷走,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空間不復存在,當地的傳統文化信息逐漸流失?維護非物質生存空間,加強文化生態保護迫在眉睫。

針對問題,2007年以來,文化部在17個省區市設立了閩南、惠州、熱貢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46個各具特色的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區的目的是探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態內涵完整的區域進行整體保護,這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壹大創舉。

“保護區建設與單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區別在於對非物質生存空間保護的重視。”江西省文化廳副廳長郎道賢說:“比如非遺項目是魚,它的生存空間就是水。單純的保護魚,魚漸漸變成了幹魚和鹹魚。如果水保護不好,就會停滯不前,魚也活不長。因此,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核心是魚類;重點是非遺生存空間,就是水。”

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保護區建設要牢固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建立整體性的保護政策框架,目標是建設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惠及民眾的文化生態區,防止人為割裂非遺傳承與環境的聯系。

今年4月,中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在熱貢、羌族、霧靈山(湘西)、象山、渭水、迪慶等6個保護區進行了第三方評估。中國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羅微表示,各地在工作中積累了壹些有益的經驗。“比如有的保護區成立了由副省長或省委宣傳部部長任組長的建設領導小組,有的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壹些生態保護區有豐富的傳統技藝和非遺項目。近年來,大力實施非遺傳承人研究培訓計劃,使許多傳統工藝煥發了生機。”

但是,如何讓“魚”和“水”更好地互相成就,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壹些地方黨委政府尚未將實驗區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工作考核目標。生態保護區建設只靠中央,地方支持不足。”羅微指出。對此,不少專家學者都表示,“很多地方狹隘地認為‘國家層面’應該由中央政府投入和重視,絕對不可能坐等。”沒有本地執行,‘執行’就是壹句空話。"

文化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涉及古村落風貌、古建築保護等諸多方面,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調查中發現,資金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建設的可持續性。

“在保護區建設中,要突出非遺傳承人和當地居民的主體地位,突出社區的承載作用,註重氛圍建設,增強人們的獲得感。”文化部副部長向兆倫表示,負責保護區建設的主體是地方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社區、傳承人。“地方政府應該主動承擔起保護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不僅要向文化部報告建設情況,還要定期征求地區各界意見,開展自評和第三方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 上一篇:為什麽日系的發型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妳覺得它好打理嗎?
  • 下一篇:2月2是什麽節氣?有什麽說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