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壹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潮劇的語言並非壹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壹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壹類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另壹類取材當地民間傳說故事或實事編撰的地方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壹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壹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潮劇行當由南戲的生、旦、醜、凈、外、貼、末發展到現在為十類醜、七類旦、五類生、三類凈、其中以醜、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
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福建閩南南潮語區,也流行於香港和臺灣,也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
潮劇著名演員有:謝大月、蘆吟詞、謝吟、楊其國、陳華、黃玉鬥、洪妙、郭石梅、蔡錦坤、李有存、方展榮、姚璇秋、範澤華、吳麗君、張長城、黃瑞英、葉清發等。
回顧五六十年代潮劇旺盛時期,主要得益於壹批藝術基礎較好的優秀名演員,如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掃窗會》中的王金真,《蘇六娘》中的蘇六娘和《辭郎洲》中的陳璧娘;洪妙扮演的《楊令婆辯十本》中的佘太君;張長城在《鬧開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誥命夫人;吳麗君在《荔鏡記》中扮演的安人;還有範澤華、肖南英、謝素真、葉清發、陳瑜等都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優秀名演員,深受海內外潮劇觀眾的好評。七十年代至現在的方展榮、吳玲兒在《柴房會》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陳秦夢在《袁崇煥》中扮演袁崇煥;蔡明暉在《春草闖堂》中扮演春草;陳學希在《張春郎削發》中扮演張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藝展演的新編古裝潮劇《葫蘆廟》中扮演的賈雨村;還有潮劇金嗓子的鄭健英和方展榮在現代潮劇《老兵回鄉》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劇新秀張怡凰在《煙花女與狀元郎》中扮演的李亞仙;陳幸希在《刺梁驥》中扮演的萬家春等都給潮劇觀眾留下難忘的良好印象。